炎炎夏日,許多人選擇去泳池戲水消暑。然而泳池也有一定的風險。前不久,某公共泳池一男子游泳溺水,泳池救生員卻在低頭玩手機,9分鐘后才實施救援,該男子最終溺水身亡。
近年來,室內、室外的公共泳池內發生的溺水事件,救生力量不足,救生員玩忽職守、施救不力等是重要原因。救生員是意外發生時的最后一道安全防線,本應樹立高度的責任意識,時刻保持警惕,卻因為疏忽未能有效發揮作用。這令人痛心,也讓人思考如何提升行業安全保障水平。
從行業標準來看,我國對于救生員的職業規定在不斷完善。2005年,全國性的救生協會成立。2007年11月,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正式將游泳救生員列入職業名錄,明確考核鑒定標準。然而從實際職能來看,協會僅是配合救生知識宣傳和培訓基地管理工作,對業界配備救生員的監督職能仍統一劃歸地方體育部門。考核、發證、年審與實際持證上崗一定程度上脫節,導致了一些監管漏洞,降低了游泳救生員的門檻。
一些地方規定,250平方米以下的泳池,至少要配備2至3名救生員,面積每增加250平方米就需要多增加1名。但一些場館經營者存在僥幸心理,或直接縮減救生員數量,或間接要求“一人多職”。本應時刻緊盯水面的救生員,還要負責衛生清潔、售票檢票、維持秩序乃至下水教學等工作,給顧客帶來了安全隱患。
游泳運動存在一定的季節性,泳池暑期旺季人流量增大,對救生員的需求更為迫切,經營者常常招兼職甚至放低標準。到了淡季,即使是全職救生員也要考慮如何轉型。久而久之,救生員與教練員、管理人員的邊界變得模糊,這導致一些救生員專業素質不達標,影響了行業安全保障水平。
推動行業健康發展,必須健全監督激勵機制。要嚴格行業準入,通過完善相關監管制度、落實行業規范促使經營者擔起責任。同時,要發揮好薪資等的激勵作用,切實提升救生員各方面能力,促進行業良性運轉。
?。ㄕ幾浴赌戏饺請蟆?,原題為《別讓泳池救生員淪為擺設》)
《 人民日報 》( 2023年07月18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