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憶是杭州,又翻開了新的一頁。
世界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到杭州——這座中國第三次舉辦亞運會的城市。
從G20杭州峰會到亞運會,杭州在世界舞臺中央實現的每一次跨越,歸根到底都是“四個杭州、四個一流”目標指引的結果:“杭州不應當僅僅是浙江的杭州、中國的杭州,也應當是亞洲的杭州、世界的杭州”“世界一流的標準,世界一流的業績,世界一流的胸襟和氣魄,世界一流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在“四個杭州、四個一流”目標的指引下,杭州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系統謀劃了打造新天堂的路徑,即創新創業的新天堂、產業興盛的新天堂、活力迸發的新天堂、別樣精彩的新天堂、共享幸福的新天堂、獨特韻味的新天堂和良法善治的新天堂。七個新天堂,推動1200多萬人口的杭州,在不同維度實現能級躍升,奔著中國式現代化城市范例的新目標,成為一座心生向往、人生出彩、情感歸屬的夢想城市。
眼下,這個奮進中的杭州,是處在由特大城市向超大城市晉級升檔的關鍵臨界點的杭州,是努力以“城市之窗”展現“中國之治”的杭州,是努力奉獻給世界一個錦繡繁華的人間新天堂的杭州,是努力成為中國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城市典范的杭州。
站上臨界點
在錨定一流標準中展現頭雁擔當
在中國城市坐標系中,杭州城市能級正在快速躍升。
中國科學院院士房建成,明顯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一股上升力。他從北京來到杭州,成為極弱磁場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總設計師、首席科學家。隨他一同而來的,還有4個交叉研究平臺、2個產業創新中心,以及1200人規模的研究、教學和產業化隊伍。
這些人才,成為涌入杭州的萬千人才中的一分子。過去20年,杭州成為國內人口增長最多的城市之一。人口的快速涌入,意味著杭州已經不是原來的杭州,而是順勢開啟、熱情擁抱著“大杭州時代”。位于中國特大城市首位的杭州,城區常住人口即將突破1000萬人,迎來了從特大城市向超大城市晉檔升級的關鍵臨界點。
臨界點的到來并不意外。20年來,在“八八戰略”的指引下,浙江大地發生了全方位、系統性、深層次的精彩蝶變。作為省會城市的杭州,更是遵照“構筑大都市、建設新天堂”的囑托,讓這20年成了自身歷史上發展速度最快、發展質量最高、發展協調性均衡性最好、社會變革最深刻、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最強的時期。
“躍升”“提高”“第一”等關鍵詞,定格了杭州在錨定一流標準中展現的頭雁擔當。
在全國城市坐標系中不斷躍升。杭州在全球科技創新集群中的排名躍升第14;地區生產總值距離2萬億元已差臨門一腳,今年有望成為全國第8個進入“2萬億元俱樂部”的城市;上市企業數量躍居全國第4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躍居全國第5位。
對全省全國的戰略地位日益提高。今年1-8月,杭州實際利用外資創歷史新高,達82.72億美元,同比增長53.13%,實際外資總量達到全省的48.74%;杭州科學論文和PCT申請量,分別占全球0.8%和0.7%。
在細分領域的領頭優勢越來越明顯。杭州人才凈流入率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數字經濟領跑全省全國,入選“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的杭州民企數量連續20年蟬聯全國第一;是全國唯一的幸福示范標桿城市;入選國家首批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之一……
近年來,杭州更是始終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人才、資金、技術等創新要素快速集聚。2022年,杭州的創新指數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排名中,首次進入前20,位居全球第14位,超過了倫敦、洛杉磯等城市,創新活力之城的特色優勢日益彰顯——
從0到1,高能級的創新平臺矩陣有了。杭州舉全市之力打造城西科創大走廊,布局“國家實驗室+國家大科學裝置+國家重點實驗室+省實驗室”的新型實驗室體系。現已集聚全省超60%的國家科技獎項、超70%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超80%的國家杰青和優青人才。
從1到100,創新成果轉化的能力強了。打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首選地,杭州正從系統思維頂層設計:破題轉化“最初一公里”,杭州推出首批15家市概念驗證中心,今年引入項目422個、驗證項目180個、轉化落地項目82個;暢通轉化“最后一公里”,杭州又推出技術轉移轉化中心,設立50億元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立志讓天下沒有難轉化的技術。
一系列躍升的背后,是杭州以“城市之窗”展示“中國之治”的擔當與自覺。
即將晉級超大城市的杭州,形態豐富、結構多元,既有沿海平原也有內陸山區,既有發達的城區也有相對欠發達的鄉村,既有一定規模的國有經濟也有充滿活力的民營經濟,既有厚重的文化底蘊也有新興的數字經濟,既有大量世居的老杭州人也有融合集聚的新杭州人,在我國城市體系中具有較強的典型意義。
杭州這只頭雁發展得好,不僅會對全省全國產生示范引領效應,而且將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城市代表,在國際社會上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傳播力。特別是杭州第19屆亞運會上,杭州“舉辦亞運會、建設大都市、推進現代化”的成果將接受全世界檢閱,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塑造新優勢
在厚植特色優勢中打造標志成果
站上臨界點,杭州不斷擦亮創新活力之城,充分展現杭州的鮮明標識和獨特魅力。
數字經濟穩步增長、投資結構優化、新設市場經營主體大幅增加……一樁樁一件件,都是今年上半年杭州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截面。在這當中,發達的數字經濟,是杭州極具辨認度的標簽。
目前,杭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近30%,明顯高于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今年上半年,以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為主體的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0.5%。
澎湃的數字動能,源于杭州較早駛入數字經濟的跑道。杭州是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在整個城市發展戰略的催化下,杭州各地都將數字經濟作為發展重點,成為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涌現了一批在全國乃至全球具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
從阿里巴巴、網易到新華三,許多細心的人會發現,今年杭州市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的數字經濟龍頭企業,多了一家新華三。
8月18日,杭州市政府與新華三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將共同發展總部經濟。“我們將圍繞落實三個‘一號工程’,為杭州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作出應有的貢獻。”紫光股份董事長、新華三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于英濤介紹,如圍繞落實好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將以位于蕭山的圖靈小鎮新華三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創新中心建設為抓手,在杭州打造算力產業新集群。
新華三或是杭州下一個千億級“總部經濟”企業,因為這家新的龍頭企業緊密貼合了杭州數字二次攀登的方向。杭州將推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創新提質,以數字融合理念積極構建智能物聯、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綠色能源“五大產業生態圈”,高水平重塑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
杭州,更加創新。這座城市以更大的魄力、更強的決心推進創新強市、人才強市首位戰略,做到市本級每年新增財力的15%以上用于科技投入、全市財政科技支出年均增長15%以上,率先轉入更高水平創新驅動發展軌道,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圍繞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個總引擎,杭州舉全市之力推動城西科創大走廊高質量融合發展,構建以國家實驗室為龍頭的新型實驗室體系,全力突破一批“從0到1”的關鍵核心技術。圍繞打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首選地,深入實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145”行動,扎實推進國家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組建規模超3000億元的“3+N”產業基金集群,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力爭未來5年實現技術交易額、新產品產值總和超萬億元。
杭州,更加開放。9月16日至19日,第20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在廣西南寧舉行,杭州作為中國“魅力之城”亮相盛會。2022年,杭州對東盟貨物出口612.3億元,同比增長17.7%,包括東盟在內,杭州持續擴大對外貿易“朋友圈”,打造高能級開放樞紐城市,在搶眼的跨境電商,杭州集聚全國三分之二的跨境電商平臺,規模以上跨境電商企業832家。
和世界共舞,杭州實現“地瓜經濟”提能升級: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唱好杭甬“雙城記”,兩地聯合布局高能級平臺、開放創新要素資源、深度對接產業鏈上下游,增強杭州都市圈競爭力;深耕國外大市場,設立“杭州國際仲裁中心”、推進全國首部數字貿易立法。杭州不斷破題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提升全球數字貿易中心核心承載力。
改革,是杭州發展永恒的主題。不久前,全國工商聯發布2023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杭州42家企業上榜,已經21年蟬聯全國第1,民營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便來自改革帶來的源頭活水。今年以來,杭州在增值政務服務上實現更大突破,企業年報“多報合一”、公安服務“一窗通辦”等50項舉措全國推廣。
提升一座城
在推進共同富裕中建設人民城市
創新開展產業園區嵌入式幼兒園、將適老化改造服務項目列入民生實事、加快推行幼兒園托育……近年來,杭州成為全國唯一的幸福示范標桿城市。
生態文明之都的綠色,讓杭州人的幸福感色彩鮮明。即將開幕的杭州第19屆亞運會最有發言權,56個競賽場館中新建場館僅12個,綠色、低碳、可持續理念,融入亞運場館規劃設計、建設施工、運營管理和賽后利用的全過程,賽事用電全部使用綠電。而在場館之外,西湖、西溪、運河等綜保工程不斷深入,杭州市控以上斷面水質100%達標,空氣優良天數大幅增加,森林覆蓋率居副省級城市第一,綠色出行、綠道騎行、公園城市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全新實踐,構成現代版“富春山居圖”的幸福畫面。
歷史文化名城的生機,讓杭州人的幸福感溫暖精彩。在南宋德壽宮遺址博物館,紅墻引得游客流連駐足,宋韻文化的別樣精彩,融入市民尋常生活;在杭州國家版本館,向社會公眾開放一年來,累計接待觀眾54萬人次,成為讀懂中國的文化之窗……作為全國率先提出并實施“全域旅游”的城市,杭州縱深推進文旅融合,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持續全面打響“人間天堂·最憶杭州”品牌。今年上半年,杭州旅游人次5353.3萬、旅游收入915億元,較2022年同期分別增長64.5%和65.3%。
打造“善治之窗”的高效,讓杭州人的幸福感隨處可感。在杭州,街道居民議事會、“請你來協商”“公述民評”電視問政、“民呼我為”工作機制等基層民主實踐,實現基層共建共治共享,讓城市安全指數多年保持全國領先,涌現出“武林大媽”“和事佬”等基層善治品牌。在余杭小古城村,“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堅持發展基層民主協商,增強村民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錨定“共同富裕跑道”,杭州圍繞“辦好一個會、提升一座城”,滿足人民群眾的多元化需求,努力在探索共同富裕和現代化路徑上取得更多標志性成果,當好縮小“三大差距”的探路者,不斷打開向上成長和全面發展通道,使美好生活處處可見、人人可及、時時可感,持續擦亮“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金名片。
圍繞一老一小,便民空間在杭州隨處可見
先行示范做大“蛋糕”,充分調動數字經濟、民營經濟、鄉村旅游等量大面廣的“共富基因”。
作為數字經濟第一城,杭州為有夢想的人提供更強的“造夢能力”,成為年輕人心中的夢想之城。在蓬勃興起的新經濟中,杭州平均薪酬位居全國第四,人均存款位居全國第三,人均消費支出全國第一。而根據相關機構數據,杭州高收入家庭數,也僅次于北上廣深,位居全國第五。
在鄉村,不少民營企業與村集體共建強村公司,打造村企共享的新型市場主體,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村民增收致富,一場“以工哺農”的新實驗正在漸次展開。如在蕭山區,廣袤鄉村涌動著新趨勢:傳化在浦陽鎮啟動共富鄉村示范點建設、萬向在義橋鎮啟動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恢復項目、恒逸在衙前鎮推進鄉村產業園……發展理念、現代產業、社會力量等資源要素被引入鄉村,推動集體經濟從“保底型”向“發展型”轉變。2022年,杭州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71,較上年縮小0.04,自2013年起已連續10年呈縮小態勢。
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既要堅持高質量發展盡可能做大“蛋糕”,也要注重社會公平正義盡可能分好“蛋糕”。
公共服務是人民群眾對共同富裕感受最直接、需求最迫切的領域。近年來,杭州圍繞人的全生命周期多元化需求,在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上謀劃突破性進展,讓幼有善育、學有優教、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勞有厚得、弱有眾扶。
新的民生供給體系正在形成——
以公共服務提升優化最普惠的民生,杭州正在率先建成都市圈、省域、市域、城區4個“1小時交通圈”,確保每個“星城”都有名校覆蓋,建立15分鐘居家養老服務圈,在推進共享優質公共服務上補短板、促均衡、兜底線,全面小康成色十足。
以擴中提低為導向構建橄欖型社會結構,杭州正深入實施居民收入和中等收入群體“雙倍增”計劃,持續加大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投入力度,打造“善城杭州”慈善品牌,構建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體系。
以“一老一幼”為重點推進公共服務優質共享,杭州正扎實推進老年友好型社會和普惠托育服務體系集成改革,實施鼓勵生育配套支持政策,著力在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上取得更大實效。
以協調均衡為要求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杭州正采取超常規舉措推動西部山區跨越發展,深化“千萬工程”建設新時代美麗鄉村實踐,大力推進農文旅、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全域美麗“大花園”。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走過千百個春秋,杭州始終承載著世人對江南意象的無限贊譽和對人間天堂的無限憧憬。進入“舉辦亞運會、建設大都市、推進現代化”的重要窗口期,杭州正向世界奉獻一個錦繡繁華的人間新天堂。透過“杭州之窗”,讓世人搶先看到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