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第4屆亞殘運會開幕式上智能仿生手點火那一刻,驚艷了很多人。創造出好似科幻大片那一刻的智能仿生手,究竟擁有怎樣的超能力,我們一起去了解下。
火炬手徐佳琳佩戴的智能仿生手,正是來自杭州人工智能小鎮一家科創公司的產品。與傳統的機械仿生手不同,這款智能仿生手可實現5根手指的獨立運動和手指間的協同操作,正如開幕式上點火所展示的那樣,不論是對手的力度要求,還是控制力要求都很高的情況下,智能仿生手依然準確做到。
BrainCo強腦科技高級副總裁兼合伙人 何熙昱錦:它是一個顛覆性的東西,因為傳統仿生手如果要達到這么靈活地活動每根手指,基本上需要進行開顱手術,在腦部嵌入一塊電極。
除了滿足上肢截肢患者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常用手勢,目前智能仿生手還能幫助殘疾人完成點擊鼠標、敲打鍵盤、寫字等各種更為精細化動作,實現“大腦想做什么動作,仿生手就執行什么動作”,真正做到手隨心動。
BrainCo強腦科技 產品體驗官 倪敏成:我覺得它的感覺,會超過所有的一些日常生活的輔助,因為沒有手之后,它是本身是一個手的缺失,就是一個一個物體在空間當中的缺失,但是有這個物體補足了之后呢,它還可以補足的就是感覺,就是說它延伸出來的器官是受身體控制的跟身體連接在一起。
能夠實現這樣依靠意念來控制仿生手臂的技術,正是腦機接口技術與人工智能算法的融合應用。通過對使用者前期神經元和肌肉元的數據采集,然后機器學習算法,以每秒采集可以1000次8通道肌電信號,進行100次深度學習運算的效率,掌握用戶的神經肌肉活動特點,生成個性化的識別模型,從而模擬人手的仿生神經肌肉控制通路,構建使用者大腦與手指運動間的直接聯系。
BrainCo強腦科技高級副總裁兼合伙人 何熙昱錦:您現在可以試一下,動一下自己的小拇指,看看自己想了什么,其實是什么都沒想的,所以我們要把這個什么都沒想的信號,捕捉到并且變成一個指令來控制手,這就是為什么這個東西這么難,所以我們這個其實就是用強大的算法和這個傳感器,讓這個控制變得特別自然。那殘疾人在使用當中,其實是不會有什么延遲的感覺的,延遲時間是小于1秒的。
如今,這款智能仿生手自2020年完成量產面世以來,已經惠及千余名殘疾人,他們當中有的戴著它完成了鋼琴演奏、有的完成了攀巖挑戰,開啟了全新的人生之路。目前,除了智能仿生手以外,還有智能仿生腿也正在加緊調試等待上市。在此次亞殘運會火炬傳遞中,火炬手葉金燕就提前嘗試,穿戴著這樣的智能仿生腿進行了火炬傳遞。
杭州第4屆亞殘運會火炬手 葉金燕:我可以根據我自己想要的關節松緊度,可以通過后期的數據進行調整的,穩定性更好,并且有助力,我走得更輕松。
BrainCo強腦科技高級副總裁兼合伙人 何熙昱錦:后來裝上假肢以后,走出了社會重新找到了工作,結了婚還生了孩子,我們會收到他的這種婚禮的喜糖,小孩的照片就這種事情,其實是我們做這個技術最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