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山西省臨猗縣廟上鄉張莊村,能看到排列整齊的冬棗大棚。不出幾十米,便有一處冬棗儲存銷售點。三輪車、貨車進進出出,一派忙碌景象……
“張莊村種冬棗已有20多年,村民靠種冬棗致了富。”張莊村黨支部書記滕紅革端來一盤冬棗,咬下一口,冬棗皮薄多汁,又脆又甜。“村里的冬棗產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經歷了三次升級。”滕紅革說。
第一次升級——從露天種植到設施大棚,村民不再靠天吃飯。張莊村的土地是鹽堿地,村民種過白菜,栽過蘋果樹,都失敗了。聽說鹽堿地適合種冬棗,村里七八戶先進戶便去山東取經,滕紅革就是其中之一。
2000年,張莊村種下第一批冬棗樹。頭兩年不會管理,樹栽下不坐果,不少村民就把樹砍了。滕紅革不放棄,外出學栽培技術,終于在2005年見了收益,“當時種了8畝地,一畝掙了1萬元。”
2010年,臨猗縣大力發展大棚冬棗產業,張莊村組織村民外出學習,引進冬棗新品種。建大棚成本高,縣里一畝補貼300元,村里第一年就建起了50畝大棚。大棚冬棗不僅成熟早,果色還好看,收益是露天冬棗的兩三倍,村民一下子有了信心。
第二次升級——從單打獨斗到規模化發展,提升抗風險能力。2006年,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滕紅革成為負責人。這幾年,更是探索出“黨支部+合作社+技術托管+統一銷售”的發展模式。合作社帶動周邊村莊種植8000余畝棗樹,慕名而來的客商越來越多。
“以前冬棗交易大多在馬路市場,既不夠規范,也無法滿足客戶需求。”滕紅革介紹,2020年,村里建起集鮮棗貿易、篩選、包裝、冷藏、物流和電商服務于一體的現代化交易市場。如今,臨猗縣已有19個鮮棗交易市場,每年數以萬計的客商前來采購,臨猗冬棗出口十幾個國家。
第三次升級——從追求產量到打造品牌,臨猗冬棗進入商超。張莊村冬棗不斷傳來好消息。先是“臨猗冬棗”獲得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接著村里合作社的冬棗獲得綠色食品認證。
問題也隨之出現:冬棗市場日漸飽和,好果子賣不出好價錢。看到其他冬棗產地商超訂單不斷,滕紅革著急:“村里沒有品控體系,無法滿足高端市場需求。”
經多方取經,今年采摘期到來之前,合作社花費200多萬元,購入一臺冬棗智能分選機。早上7點,合作社便熱鬧起來:冬棗順著傳送帶進入分選機紅外線檢測儀,機器根據冬棗大小、重量、棗皮顏色等進行分類。
“不僅能識別碰傷的果皮,霉斑也能檢測出來。有了這臺機器,一個小時能分選六七千斤。”滕紅革說,“一家連鎖超市已經與合作社達成供貨協議,還有意向在這里建供貨基地。以后,我們要發展訂單模式。”
行走在臨猗,處處能感受到冬棗產業的活力。廟上鄉探索農文旅融合,打造鮮棗特色小鎮,棗業文化廣場、民俗客棧等充滿地方特色。臨猗連續5年舉辦鮮棗文化節,“臨猗冬棗”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
如今,臨猗鮮棗種植面積達20萬畝,其中冬棗面積18萬畝,涉及9個鄉鎮70多個村,鮮棗年產量近6億斤,總產值21億元,占全縣農業總產值22%,成為當地農業第二大支柱產業。
《 人民日報 》( 2023年11月23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