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基礎。記者在昨天(28日)舉行的生態環境部例行發布會上了解到,我國已經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要素齊全、布局科學合理的監測網絡體系。目前國家直接監測的站點達到3.3萬個,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撐。
去年以來
我國累計清理海洋垃圾超5萬噸
海洋塑料垃圾污染來源復雜,影響范圍廣。記者從昨天召開的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去年以來我國在多個重點海灣組織了針對海洋垃圾的專項清漂行動,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 張志鋒:我們組織秦皇島灣、廈門灣等11個重點海灣在全國率先實施專項清漂行動,一年來累計清理海洋垃圾約5.53萬噸,在此基礎上,我們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和農業農村部等共同制定了《沿海城市海洋垃圾清理行動方案》,這個方案將于近期印發實施,主要任務就是組織各沿海城市,以毗鄰城市建成區的65個海灣為重點,系統開展為期三年的拉網式海洋垃圾清理行動。
長江黃河兩流域
安排橫向生態補償超百億
《生態保護補償條例》將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記者昨天從生態環境部發布會上獲悉,我國長江黃河兩大流域已經累計安排橫向生態補償資金超過百億,目前已建立起20個跨省流域補償機制。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 裴曉菲:深入推進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聯合財政部扎實推進長江、黃河全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累計分別安排引導資金80億元和40億元。目前,安徽、浙江、江蘇等21個省份建立了20個跨省流域補償機制,浙江、四川、山東等20個省份實現了轄區內全流域生態保護補償,陜西、湖南、貴州、內蒙古、黑龍江5個省份針對轄區內重點河流開展了流域生態補償。
(央視新聞客戶端 總臺央視記者 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