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的商洛實踐系列報道之二
本報記者 汪 锳
蔚藍的水面,白色的沙島,富有熱帶氣息的棕櫚樹,成為丹江沿岸一道獨特的風景,被人們稱為商洛的“小三亞”——它就是位于丹江和南秦河交匯處的兩河口生態島。
兩河口生態島的建成,標志著商洛中心城市水生態修復綜合治理工作邁上新臺階。良好的生態本底,讓其一經開放便成為休閑娛樂的熱門打卡地。
2020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西考察,在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察看秦嶺生態保護工作時強調,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對確保中華民族長盛不衰、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面加強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商洛牢記總書記囑托,用實際行動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打造“山水園林城市、旅游康養之都”為目標,不斷擦亮生態底色,探索生態優先的新路子,“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空間正在徐徐展開,一座宜居宜業、精致精美的生態康養之城愈發清晰。
治理:重拳出擊治“五亂”
近年來,針對秦嶺區域亂搭亂建、亂砍濫伐、亂采亂挖、亂排亂放、亂捕亂獵問題,商洛堅持查事先查人,以省級下發問題圖斑為突破口,成立市級工作專班,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堅持10天一調度,對整治工作安排部署,相關市級領導結合分工包抓具體工作,各縣區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公安局局長親自抓,以“零容忍”的態度,對每個問題圖斑和線索,既查直接當事人,也查“幕后”老板;既查利益鏈,也查“保護傘”。
針對破壞秦嶺生態環境各類典型問題,堅持查人深查事,市上主要領導帶頭深入一線督導整治工作,對所有問題圖斑,逐一研判項目立項、規劃、用地、環評、安評、林業等相關手續的合法合規性,做到徹底查清、徹底整治、徹底查處。建立有獎舉報制度,借助社會力量對問題線索深挖細查,市級同步成立3個專項督查組,對各縣區實現全覆蓋,有力推動整治工作走深走實。
同時,建立“日統計、周通報”制度,對各類問題堅持“邊查邊改、邊改邊銷”。對整治中表現突出的前3名縣區公安局,分別給予20萬元、15萬元、10萬元獎勵,對整治成效明顯的市級相關部門通報表彰,在全市持續保持以案震懾、以案教育、以案促改的秦嶺保護高壓態勢。
自去年8月秦嶺“五亂”及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專項整治以來,全市整改340個重點問題圖斑,紀檢監察機關共受理涉秦嶺“五亂”問題線索163件,立案120件129人,處分82件75人;公安機關共偵辦破壞秦嶺生態環境刑事案件134起,刑事拘留59人,取保候審64人,批準逮捕27人,移送起訴63案80人;相關行政執法部門辦理行政案件762起、行政處罰4132萬元,行政拘留18人,收繳砂石1289立方米,恢復耕地、林地、荒地、河灘3624畝。省長趙一德先后兩次對商洛秦嶺“五亂”整治“雙查”工作做法作出重要批示并予以充分肯定。
保護: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推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實施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作為全省唯一全域處于秦嶺腹地的山區城市,商洛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
近年來,商洛認真貫徹落實《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快礦山生態修復,完善生態補償制度,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持之以恒加強生態環境系統修復,堅定不移持續改善水、氣、土環境質量,確保全市生態環境狀況指數保持良好。
切實加強水資源保護。開展了重點水源地評估和嚴監管、強執法、保水源地水質行動;制定水源保護管理制度、庫區巡查制度、水面保潔制度;持續深入開展河道“清四亂”等專項整治,落實河道采砂管理“四個責任人”144個,開展暗訪督查80余次,立案查處河道違法采砂案件47起,累計處罰862470元。
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相繼實施了“大氣污染防治四年行動計劃”和“鐵腕治霾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落實減煤、控車、抑塵、治源、禁燃、增綠等各項措施。持續推動重點企業大氣污染綜合治理,進一步完善揚塵治理措施,扎實開展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治理和臭氧污染防治,拆改燃煤鍋爐308臺591蒸噸,整治“散亂污”企業440家,淘汰機動車6163輛。2021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35天,PM2.5濃度同比下降20%,空氣質量綜合指數位居全省第一,連續5年進入國家空氣質量達標城市。
扎實推進凈土保衛戰。加強建設用地準入管理,不斷完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去年,8個建設用地地塊土壤環境狀況調查報告通過專家審查,建成41套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恢復治理礦山面積95.15公頃,治理地質災害隱患點66個,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均為100%。
此外,商洛還不斷加強森林撫育和植樹造林,推進天然林保護,扎實開展小水電整治、尾礦庫治理、農村垃圾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商洛森林覆蓋率達到69.56%,林木蓄積量達到4318.7萬立方米,成為全省植被最好的地區之一;地表水環境質量連續4年居全省前列,全市9個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珍稀野生動植物數量不斷增加、生物多樣性穩步恢復,生態環境質量綜合指數顯著提高。
探索:構建管護長效機制
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統籌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打造秦嶺生態屏障……今年年初編制完成的《商洛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亮明了商洛全力推進生態綠色一體化、全力打造“山水園林城市、旅游康養之都”的決心。
《規劃》嚴格規定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必須堅持統籌規劃,保護為主,科學利用、限制開發、恢復治理、生態補償的原則,劃定了生態紅線、建設控制紅線,建立了界碑標識,明確了商洛產業、旅游、礦產、水土保持、水資源、植被資源、生物多樣性等保護利用規劃,使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完全做到有章可循。
同時,不斷創新完善的體制機制,也有力推動了商洛秦嶺保護向縱深發展。先后建成了環境監控應急指揮平臺,實現了集實時視頻監控、污染源自動監測、環境應急管理、視頻會議協商、環境地理信息和數據集中存貯等功能于一體的智能管理;全面實施林長制,全市各鎮辦、國有林場、村(社區)均已建立了林長制;將每年4月20日確定為“商洛秦嶺生態衛士行動日”,全方位、多角度宣傳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積極動員引導,培育生態文明意識;實施“人盯人+”生態環境管護,以片區為單位,以片長為責任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成員單位建立了“五三四五”協同聯動工作機制,市秦嶺辦與市紀委監委建立了全市秦嶺“五亂”及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專項整治線索移交、線索辦理溝通反饋、線索辦理指導、重要線索提級辦理、線索辦理情況報送、線索銷號、典型案件通報、以案促改等“八項機制”。
為確保工作落實落細,商洛還制定了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考核辦法和責任清單,建立了秦嶺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月報告制度,規范了四級生態環境保護專項檢查巡查的主體和頻次,開展常態化檢查巡查,以此強化思想自覺、行動自覺,促進各項制度堅決有效落實,形成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