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7月28日,國家發改委主管、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志社主辦的《改革內參》2023年第28期向全國推介商洛市打造“中國康養之都”的實踐。
近年來,商洛市將綠色生態作為最大優勢,聚焦打造“中國康養之都”總目標,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轉型區、生態文明示范區、營商環境最優區、市域社會治理創新區建設,積極探索我市打造“中國康養之都”的改革實踐新路徑,奮力譜寫新時代商洛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厚植生態本底,打造全國綠色生態IP。堅決當好秦嶺衛士,市上成立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開展“4·20秦嶺生態衛士行動日”系列活動,實行“雙查”和“快查快處”機制,常態化整治秦嶺“五亂”問題圖斑整改完成率全省第一。守護一泓清水永續北上,實施四級河長監管聯合、同級“多長”履職聯動,開展河流“清四亂”,水環境質量穩居全省前列。構建健康穩定森林生態系統,探索實施的“1234”護林模式在全省推廣,全市林木蓄積量達到5526.05萬立方米,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9.56%,成為陜西省“版圖最綠”的市。持續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實施“鐵腕治霾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強化“減煤、控車、抑塵、治源、禁燃、增綠”六項措施,連續6年進入國家空氣質量達標城市行列,成功創建全國首個“美麗中國·深呼吸之都”。
突出生態優勢,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全市做特生態農業,以建設農業強市為目標,大力發展“菌果藥畜茶酒”等特色產業,榮獲“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高質量發展樣板市”稱號,成功創建全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示范市。做強生態工業,實施工業倍增計劃,推動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價值鏈向中高端邁進,不斷提高工業“含綠量”、價值“含金量”、產業“含新量”。做精康養旅游,著力構建“康養+”融合發展格局,建成康養之都大數據平臺,加快秦嶺山水鄉村建設,推進整市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市,榮膺“中國最佳康養休閑旅游市”。做優循環經濟,加快建設釩、鐵、鋅等綠色循環產業鏈,實現尾礦“吃干榨凈”、廢物“變廢為寶”。以抽水蓄能電站建設為重點,著力將商洛打造成為新能源產業基地,實現研發深化、成果轉化、企業孵化、產業催化全環節新提升。2022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5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63家,數量分別增長53%、54%。做實價值轉化,積極創建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市,建成全國首個生態產品價值與碳匯評估平臺,認定“GEP自動核算”等創新案例7個,2個入選國家經典案例。
做強“三個配套”,保障全市高質量發展。市上完善機制配套,建立組織領導、資金保障、項目支撐、考核評價、宣傳引導五項工作機制,成立由各級黨委、政府組成的“一都四區”工作領導小組,專班推進。完善管理服務配套,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積極打造營商環境最優區,推動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服務形成閉環。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探索實施網格化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機制經驗做法全省推廣,2022年平安建設滿意度高于全省0.79個百分點。完善組織活動配套,制定實施《加快推進健康商洛行動的實施意見》,開展健康知識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推廣等16項專項行動。承辦十四運、全國沙灘排球錦標賽、環秦嶺自行車賽等國家級精品賽事,舉辦中國秦嶺生態文化旅游節等系列活動,不斷彰顯“22℃商洛·中國康養之都”城市魅力。
(市委改革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