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于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商洛市,在實施精準扶貧奮力消除貧困的同時,積極探索精準社會救助模式,將城鄉低保、五保供養、醫療救助、臨時救助等救助方式規范化、精細化管理,將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這項基礎性制度落到實處,形成了“精準扶貧+精準救助”雙輪驅動脫貧奔小康,建設幸福商洛的態勢。
創建活動引領:打造社會救助的“商洛模式”
商洛市采取抓點示范、積累經驗、全面推廣等步驟,以社會救助規范化鎮(辦)、村(社區)創建工作破題,形成了“嚴格標準、精準救助、規范管理”的“商洛模式”。
年初,該市民政部門首批在9個示范鎮(辦)36個示范村(居),開展社會救助規范化鎮村創建活動。各縣區在每個鎮(辦)確定1—2個示范村抓點示范,市、縣兩級財政加大資金投入,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協力攻堅。市民政部門制定了示范鎮(辦)、示范村(居)的創建標準和量化考核辦法,確保精準化社會救助模式落地生根。截至10月底,已將全市8.6萬余戶16.8萬人納入城鄉低保,落實了1.66萬農村五保戶供養,實施醫療救助7萬余人次,臨時救助近萬人次,基本做到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和按標施保。
商洛市副市長柳憲軍將精準救助模式歸納為“四規范、四到位、四精準”。即:執行政策規范,工作機制規范,責任主體規范,操作程序規范;救助政策執行到位,信息核對平臺到位,動態管理到位,監督檢查到位;運用政策精準、救助對象精準、救助標準精準、分類施保精準。商洛社會救助規范化管理實質就是讓“規范+精準+法紀”三駕馬車同時發力,發揮好民政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兜底”作用,守牢民生保障的底線。
確保公開公正:“三項制度”讓權力回歸到制度的籠子里
商洛市積極實行三級負責人簽字背書制度、三榜公示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等“三項制度”,讓審核權、審批權和資金發放權實現“三權分離”,按照程序回歸到制度的籠子。
去年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商洛市委將城鄉低保等六項民生政策落實情況作為整改措施之一,由市長掛帥,七位市委常委帶隊深入七縣區督戰,進行專項整治。縣區黨政“一把手”對轄區負總責,鎮(辦)黨委政府按照“誰調查、誰簽字、誰負責”逐級抓落實。形成了縣區、鎮(辦)、村(居)三級負責人,對轄區社會救助落實情況簽字背書的制度框架,為推行精準救助創造了有利條件。
為了將社會救助工作置于群眾的監督之下,市民政局每季度將全市救助情況通過媒體進行公示,鎮(辦)政府和縣區民政局則嚴格落實社會救助審核公示、審批公示、長期公示的“三榜公示”制度,廣泛接受群眾監督。
好的制度還需要法紀保障才能嚴格執行。該市實行問責制,對在落實精準救助中的“撞線者”實行嚴格責任追究制度。全市清理“人情保”、“錯保”2402人,查處侵害群眾利益案件57件219人。
推動機制創新:“五大機制”提升百姓幸福指數
商洛市把推行精準救助的著力點放在不斷推動機制創新上,以形成“政府領導、民政牽頭、部門配合、社會力量參與”的社會救助工作格局。已初步建立了社會救助工作統籌協調、協同辦理、主動發現、信息核對機制和監督檢查等“五大機制”。
群眾的急難事項,就是救助工作的目標任務。該市住建、教育、人社、衛計等部門聯合印發了《商洛市“救急難”工作實施方案》,以解決群眾生活中可能遭遇的突發性、緊迫性困難問題,充分發揮社會救助的整體功能,提升社會救助綜合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