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區一林業干部認為,加工是原材料發展和消化的原動力,發展加工是關鍵,目前商州區未形成自己獨特的核桃加工品牌,只是做原料銷售。核桃的銷售途徑主要以售核桃圓果、核桃仁為主,原始產品銷售占總產量的90%,核桃產品的加工增值轉化率低,加工產品的附加值不高,效益低下。個別商戶為了一己之利,往往還從外地運回其他地方的劣質核桃冒充“商州核桃”,使商州核桃聲譽受到嚴重影響。
市核桃研究所資料顯示,我市核桃資源豐富,但開發利用不夠,特別是產品精深加工相對滯后。全市現有核桃加工企業多局限于初級食品的加工,產品主要是核桃油、琥珀核桃仁、核桃粉、核桃軟糖、核桃酥糖等。企業總體規模較小、市場拉動力不強、產品附加值不高。由于企業經營機制不活、創新發展不夠,市場開發滯后,融資擴張困難,多數企業現有加工水平低、規模小,新產品研發滯后,核桃產業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強。
延伸鏈條需要統籌推進
目前,我市核桃種植面積286萬畝,隨之而來的是如何從產業建設轉向產業經營的問題。面對核桃產業經營較為分散,農民組織化程度、標準化意識都比較差等難點問題,如何提高核桃產業的效益?如何幫助農民使產品順利進入市場?
農業專家指出,在農業的全產業鏈上,龍頭企業有資金優勢和資源整合優勢,在產、供、銷的資源配置上,企業的凝聚力和執行力強。一些龍頭企業可以把農民轉化為產業工人后,企業服務可以涉及到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農產品的議價能力、農產品加工、農業生產技術、融資能力、出口創匯具有絕對優勢。龍頭企業在自身發展壯大的同時,順便分擔了部分政府責任,承擔部分社會義務,如通過收購原料、租賃土地、返還利潤、吸納就業,把農民轉化成產業工人等方式,帶動農民就業增收,解決“三農”問題中的“棘手”問題。
張茂林等建議,圍繞做強做響“商洛核桃”品牌,應采取外引內聯、重組兼并、股份合作等形式,加快發展一批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輻射面廣、精加工能力強、規模集約化水平高的林果產業化龍頭企業,積極引導經營者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等產業發展模式,實現核桃的產、加、銷一體經營,帶動核桃產業化整體上檔升級。引進新技術、開發新產品、開展精深加工、擴大再生產、創建知名商標、增加產品附加值。尤其是應在探索研制以核桃為主的營養滋補藥品,將核桃特色菜打入餐飲業等方面下功夫、出實招。
田甘記等核桃加工企業負責人建議,加大產業發展扶持工作力度,每年設立一定核桃產業發展專項基金,用于扶持核桃產業發展。在主要流域的中心鎮建立以核桃為主的林果業營銷一條街。完善市場服務體系,建設商洛核桃產業倉儲物流業,依托丹鳳、商州、洛南等核桃集散交易市場,創建西北最大的核桃集散地和交易平臺。加強核桃質量監管和執法監督,規范市場秩序,嚴厲打擊摻雜使假、以次充好、混等混級等違規違法行為,以保護商洛核桃品牌聲譽。同時,企業還應組建一批可靠的營銷團隊,采取電商等運營模式,不斷在市場大潮中樹立信譽、塑造品牌。
專家指出,在產業化經營中真正發揮“龍頭”作用的企業,不僅要有很強的把握市場能力和很強的產品開發能力,還應能給農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以及能夠處理好與農民的經濟利益關系。因此,龍頭企業要有長遠眼光,把是否能使農民真正得到實惠,使農民分享到加工、流通等環節的利潤,看作是自己能否建立可靠的原料基地、能否保障企業自身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如果企業真正具備了這些特點,農民加入到以它為“龍頭”的產業化經營體系中來,也必然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核桃也將會成為勤快人的“致富樹”、山里人的“搖錢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