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組織如何應對社會變革大潮,抓住時代發展的機遇,自我完善,主動變革?在公益組織自主化,市場化的趨勢下,如何提高運行效率,獲得更多社會資源?如何最大化的發揮公益資源效率,實現可持續發展?在9月19日第三屆慈展會上,有一場主題為《公益組織運營模式畫布》的沙龍吸引了當天大部分參會者的目光。參加展會的大多數公益人士對什么是運營模式畫布感到好奇,“一直聽說有商業模式,沒想到還有公益組織運營模式呀!”
沙龍主講人、YBC總干事、創業學院院長杜葵有著多年的商業領域經驗,他敏銳察覺到公益與商業存在共通之處,為實現公益資源的社會效益最大化,他主張用商業的思路和方法運作公益。
商業需要給公益提示
“中國剛過去的三十年的主題是創造財富,未來的三十年,我們的主題是:解決社會問題。但中國的公益還停留在慈善的領域,商業需要給公益提示。但公益有獨特的定位,我們并不是要探討社會組織如何謀利,我們會探討如何收錢謀(公)益。”杜葵說道。
中國經濟改革30年基本完成了政企分離,積累很多寶貴經驗。商業定位明確,動力強勁,創新驅動,效率導向。商業比公益組織運行更單純,便于描述和遷移。隨著政府推進社會組織發展,中國的社會組織必將進入一個更加自主化、市場化的階段。無論商業還是社會組織的存在都是“客戶”需求推動的,中國的社會組織過去本質上只有一個客戶——政府,現在需要面向公眾客戶——利益主體多元化,需求多元化。這一點公益組織需要從商業運行的經驗中解決思路,工具和方法。
用互聯網思維做公益
“互聯網思維改變的不僅僅有傳統行業,互聯網新公益模式也正在顛覆傳統慈善思維方式,像前段時間大熱的冰桶挑戰就是一個例子。現在一個好的公益項目不僅僅要做到游戲化、體驗化、好玩、有趣,還要讓受眾容易參與,捐贈方便;既要有話題性、可傳播,最好還要具備社交功能。”杜葵認為去中心化等互聯網思維正在改造傳統慈善。
霧霾天時,贈送口罩給交警和環衛工人,是采用商業的“低買、高賣”,還是采用慈善“募捐、低買、白送”?杜葵用“一個口罩”的例子解釋了現代公益做法——同樣是低買、高賣,但是賣口罩的收益將用于比如購買樹苗以組織植樹等環保行動。“可持續的多方受益才是公益的最高境界。”杜葵說。
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的高速發展,可以幫公益組織更好地了解受助者的需求,更透明底了解公益資源的去向,甚至更好地分析捐助者的行為模式,推薦適合他的公益項目,讓公眾隨時隨地都可以參與公益。
用商業模式畫布設計公益
“我們得承認,商業組織是這個社會里最有效率、最富創新性、最能適應環境的組織,商業里有很多值得借鑒的東西,公益人更是應該學習商業知識和商業模式,做專業有效的公益。”杜葵強調。
在他的影響下,YBC一直積極探索從企業商業模式到公益組織運營模式的遷移,并創新性地將商業運營模式的九大要素思考方式運用到公益組織運營模式中來,通過“公益組織運營模式畫布工具”,幫助公益組織梳理自身的核心運營要素,建立高效、持續的運營模式。
杜葵以YBC的運營模式畫布為案例,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如何使用畫布工具,“定義客戶是一個組織戰略的出發點,價值定位是一個組織戰略的核心,持續的正向現金流是一個組織持續存在的必要條件。”在杜葵分析之后,沙龍現場立刻變成了觀眾實踐的課堂,大家紛紛在畫布卷軸上描繪自己組織的運營模式。
“公益組織成長發展的秘密在于,不僅要有公益的情懷,還要會用商業的思維和方法,滿足多元利益驅動。”杜葵說。在他看來,YBC就是這樣的公益組織,十年來一直專注以公益創新的方式扶持青年創業——通過搭建跨界合作平臺,扶助青年創業帶動就業、幫助企業家履行社會責任、協助政府失業難題;并早在09年就已經形成完整的文化理念、模式方法、操作工具——《YBC模式標準典章》。王振耀院長曾評價說“《YBC模式標準典章》以其專業性和可操作性,迄今為止在公益界罕見”。如今,YBC已成為中國專業的扶持青年創業的公益組織,經它扶持而成功創辦自己的企業的青年超過90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