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微信牽手網易有道,雙方進行英文信息即時翻譯的合作,網易有道作為合作伙伴,將為微信用戶提供免費英語消息翻譯服務。
騰訊與網易,雖然并不是一個重量級的競爭對手,但從門戶、游戲到最近的微信、易信之爭,雙方也算是競爭對手。但這次微信在上線翻譯之時,選擇了網易旗下的有道,這的確有點出人意料。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當語言成為關隘
早在去年8月,微信海外用戶就已破億,顯示出微信全球化步伐正呈不斷加速之勢。
隨著越來越多的海外用戶加入微信,語言上的不通逐漸成為制約微信海外業務擴張的桎梏。在吸引了具備多語言能力的大批海外用戶之后,如何將只具備母語語言能力的更龐大用戶群體吸納到微信大家庭中來,已成為微信海外擴張面臨的緊迫現實問題。否則,在海外市場,微信將有重蹈當年ICQ覆轍的危險。
作為即時通訊先驅,ICQ最終落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解決好以中國為代表的海外市場的本土化問題,也就是沒有解決好跨語言溝通問題,才讓跟風而至的QQ后來居上。
眼下,微信在海外移動即時通訊領域所處的階段與地位、以及所面臨的威脅,都與當初的ICQ大有相似之處。
借助翻譯工具打通語言關隘,為不同母語用戶搭起一座無障礙溝通橋梁,這是解決微信海外擴張難題的最直接邏輯。于是,就有了微信牽手網易有道的合作。
微信用戶在聊天界面遭遇英文消息時,只需長按消息氣泡,在彈出功能界面中選擇“翻譯”選項,就可以獲得有道詞典的翻譯結果。當然,英文翻譯只是合作的第一步。將來,有道詞典還將繼續在小語種信息翻譯方面提供支持。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現在來看,微信與網易有道的合作似乎是水到渠成、毫無懸念之事,但實際上,這應該是微信背后策略幾經調整的結果。
一年前,微信5.0高調上線,主打功能從“搖一搖”升級為“掃一掃”。“掃一掃”可掃二維碼、條形碼,可掃封面、街景,還可以掃描翻譯,這些讓人耳目一新的功能曾讓業界為之震驚,認為這充分彰顯了微信意欲上、下游通吃、將比價翻譯類APP一掃而光的野心。
一年之后,新上線的微信翻譯卻舍棄了微信自有翻譯資源,轉而選擇與有道合作,不能不讓人大跌眼鏡。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應該是微信多方權衡之后的決定,也是最現實、最符合邏輯的選擇。
一年來的“掃一掃”翻譯實踐也許終于讓微信團隊明白,翻譯并非孤立的單詞釋義查詢那么簡單,需要大量語料、算法和機器學習的積累。更重要的是,微信團隊并不擅長基于搜索的翻譯技術,難以勝任正確、及時的消息翻譯要求。
微信的這一短板卻恰是網易有道的長項。
為搜索而生的網易有道天然具備搜索基因,且已在在線詞典與專業翻譯細分領域深耕多年。有道詞典目前擁有超過4.3億的用戶,其中移動端用戶超過2.3億。作為國內最大的免費全能翻譯軟件,有道詞典曾和多家互聯網巨頭實現翻譯開放接口合作。2011年有道詞典接入阿里巴巴,為有商務英語需求的阿里巴巴用戶提供服務;2013年有道詞典成為新浪微博首個翻譯合作伙伴,提供外國明星微博的中文翻譯;此外,網易有道還和360、搜狗、獵豹、UC等在主流瀏覽器合作,提供網頁翻譯功能。
這一切,都是微信需要、而自身又不具備的專業儲備,在對抗與共贏之間,微信選擇了后者。
從競爭到雙贏
無論從哪方面來看,微信、有道的合作都應該是一種雙贏。
微信自不待言,引入有道翻譯,可以助其迅速打通語言關隘,加快國際化擴張步伐;對于有道,與微信合作的則有助于促成其從從工具到平臺的華麗轉身,進一步完善其“一托二”戰略。
當下的互聯網業態姿態萬千,業務細分化傾向明顯,有難以窮極的細分領域等待挖掘,上、下游通吃已經不現實,與其在垂直領域競爭對抗,不若選擇同生共榮,讓出一塊空間讓合作伙伴縱情發展,這才是互聯網生態健康發展的常態。
從競爭對手到合作共贏,是微信、有道合作的真諦,也是互聯網發展的根本。(來源:驅動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