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舍才能有得。近年來,北京面臨著越發嚴重的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突出問題,要想治愈“大城市病”,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成了一劑良方。昨日,北京商報記者從多個京城區縣“兩會”上獲悉,為了跟上北京深改的腳步,今年多個區縣都將“瘦身”定為工作重點,其中東城明確表態要調整退出5家企業,而海淀則表態將嚴控人口,昌平則瞄準違建拆除。
東城 披露“瘦身”計劃
按東城區計劃,今年將調整退出5家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企業。此前,該區已經調整退出包括北京市郵政印刷廠、北京大磨坊面粉有限公司等7家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企業。而根據《東城區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2015年版)》,確定對區域內不宜發展的產業和行業以及能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強度大、占地面積大、從業人員多、經濟貢獻小的行業在準入環節進行禁止和限制。
“另外,在推動產業功能疏解方面,東城還在研究制定商品交易市場轉型升級方案,原本區內有46個商品交易市場,涵蓋小商品交易市場、規模化菜市場以及旅游景區市場。去年已經關停了6家市場,今年則將重點加快倉儲及物流配送等功能外遷。實現商流、物流分離,全年調整商戶不少于400家。”東城區副區長王中華強調。
王中華進一步介紹,東城區決定年底前700余家倉儲物流商戶合同到期后不再續簽,這部分商戶將被疏解到北京郊區或周邊地區,騰出來的空間則作為研發以及辦公場所。同時,年內關停望星隆和大眾彩虹兩家菜市場,完成另外三家菜市場的升級改造。
海淀 嚴控常住人口規模371.3萬人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不僅是東城,在今年的區縣“兩會”上,“瘦身”已成為了關鍵詞之一。
“各區縣紛紛‘瘦身’是貫徹總書記的指示,將非首都功能疏解出去,這種疏解往往能針對區域頑疾,有利于接下來的良性發展,所以各區縣自身意愿比較強烈。總體來看,疏解有利于北京市的功能提升,也只有將功能疏解出去,人才能跟著外遷,給城區減負。”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中關村示范區的核心區海淀,今年將采取加大非核心功能疏解和人力調控力度的方式進行。根據海淀區政府工作報告,2015年末,海淀把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371.3萬人、常住流動人口規模控制在100萬人以內。同時,加強人口變化動態監測分析,以低端產業聚集區和城中村為重點,加大打非拆違和傳統電子賣場、低端批發零售市場的整治改造力度,清理規范一批群租房和地下空間。
數據顯示,2014年海淀區制定實施了2014-2015年增強核心功能調控人口規模工作方案,騰退中關村西區鼎好、海龍等電子市場商戶200多家、約1.3萬平方米;關停明光寺、四海等低端市場32家、再生資源回收市場26家。去年海淀區常住流動人口減少了12.5萬人。
昌平 今年拆除違建300萬平方米
而對于昌平來說,拆除違法建設將是“瘦身”的一條路徑。據介紹,昌平去年累計拆除違法建設315萬平方米,接近過去三年的總和,同時建立專項整治臺賬,清退廢品回收市場40個、老舊工業大院26個、低端工業企業51家、養殖小區6個,取締非正規幼兒園130所,“群租房”、“大棚房”、非法砂石廠等年度整治任務全面完成。
今年,昌平還將加快“三高”企業退出步伐,繼續清退一批低端市場,鼓勵不符合區域功能定位的產業項目及低端環節實施搬遷轉移。對保留項目,制定更加嚴格的人口資源環境約束標準,支持企業改造升級。據透露,今年昌平將再拆除違法建設300萬平方米。
肖金成還指出,今年是各區縣的調整期,也可以算是陣痛期,產業功能向外疏解,對于財政收入和經濟增長會有影響,人的外遷也需要接受過程。但應該看到,功能疏解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所謂萬事開頭難,如果能夠在前期形成模式和樣板,將有助于未來的功能疏解能更順暢進行。北京商報記者 肖瑋/文
代小杰/制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