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收獲哪些反腐紅利
黨的十八大之后,中共中央以改革和反腐為著力點,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強勢變革,經濟轉型升級、政治系統重啟和社會空氣凈化交互進行,帶來過濾發展水分、查殺貪腐病毒和凈化輿論環境等綜合戰果,通過反腐提純發展成色、提升改革質量、提振全民信心的效益日漸顯現。那么,反腐敗改變中國政治生態和經濟社會景觀之際,產生了哪些外溢性紅利?
改革紅利
以零容忍態度清除“最大負資產”
保護改革成果,打破利益藩籬;“紀檢體改”加速度,中國收獲最強“紀律部隊”。這些實踐成果既為改革保駕護航,亦是全面深化改革新的正資產,增加了改革惠及大多數人的機會和底氣。
中國30余載改革開放,既積累巨大生產力和財富,也伴生貪腐嚴重和分配不公等負資產。全面深化改革,需加快處置腐敗這筆最大負資產。新加坡媒體曾預言,由上而下的“反腐+改革”是中共領導人“鐵了心”的重點。隨著陳腐存案“大起底”,零容忍“打虎拍蠅”,超過18萬黨員干部被處分……外媒稱其為20年來規模最大的“清理”行動。毋庸置疑,這改變了中國,重塑了改革。
首先,改革的成果不容掠奪,利益的藩籬必須打破。2013年底,新華網“關于當前推進改革的主要難題有哪些”的問卷調查顯示,“既得利益集團的反對”是受調查者首選。而反腐為全面深化改革帶來“破冰錘效應”。以查辦中石油窩案為典型,一批國企蛀蟲被清理出來,流失的國有資產從私囊歸還公賬,“史上最給力”的限薪令、節支令相繼出爐,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前景可期。再如因投入巨大、工程眾多、項目林立,城鎮化曾被視為貪官和奸商“最后的饕餮盛宴”。但李春城等“標桿人物”落馬,暴露出城鎮化顯績背后的貪腐。財經人士因此指出,如果城鎮化是化解地方融資平臺危險的最有力武器,反腐就是給這項牽涉全國乃至全球經濟的巨大工程買了“最大額度保險單”。
其次,“紀檢體改”加速度,中國收獲最強“紀律部隊”。這是改革硬突破、軟著陸的重要保障。中央紀委監察部帶頭“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聚焦“監督、執紀、問責”主業,激發出前所未有的戰斗力和執行力。鐵的數字說明一切:不到兩年,對31個省(區、市)的常規巡視提前完成,兩位數的省部級干部應聲落馬;2014年頭5個月全國紀檢監察機關黨紀政紀處分人數同比增長34.7%,初核線索、立案、結案等核心指標高位攀升,一批紀檢監察系統“內鬼”被查辦;截至9月,31個省級紀委新增紀檢監察室61個,總數由170個增加到調整后的231個,增幅達36%……這些實踐成果既為改革保駕護航,亦是全面深化改革新的正資產,增加了改革惠及大多數人的機會和底氣。
發展紅利
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新常態”
以反腐支撐的創新驅動發展將成為“新常態”,有效刺激民間投資潛力和全社會活力,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給世界經濟帶來“中國紅利”。
所謂“紅利”,關乎發展的可持續動力。習近平提出的“新常態”,包含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等發展愿景,更包括以廉政倒逼公正的底線要求。因此,以反腐正本清源,意義重大影響深遠。《證券市場紅周刊》曾預測,如反腐成功,在GDP維持約7%的水平下,居民實際收入每年將多增加2%至3%,消費的經濟占比將從45%提至55%以上。這與經濟學家吳敬璉的觀察契合,他指出反腐雖影響奢侈消費,但中低端餐飲等行業卻很紅火。近日美國彭博社的調查亦顯示,17位經濟學家認為反腐將在2020年使中國GDP提高0.1%至0.5%。隨著賄賂對商業的拖累不斷得到緩解,按美元現價計算,那是一筆相當于斯里蘭卡經濟規模的約700億美元的紅利。
事實證明,所謂“反腐殺傷經濟”的論調站不住腳。只有廉潔政府過緊日子,把更多財力用于民生公益,老百姓過好日子,讓少數人特權、奢靡性消費轉換為多數人獲益和包容性增長,才能穿越改革深水區的急流險灘。蘇格蘭皇家銀行經濟學家高路易指出:“這場反對腐敗和奢華之風的運動旨在與更多系統性改革一同推進。這些系統性改革最終會在某種程度上促進生產率的提高并改善金融資源的配置。”與投資刺激、賣地財政等舊常態不同,以反腐支撐的創新驅動發展將成為“新常態”,有效刺激民間投資潛力和全社會活力,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給世界經濟帶來“中國紅利”。
由此,多家國際機構調頭“看多”中國。美國高盛集團年初曾把中國一季度增長預期從6.7%大幅調降至5%,但對二季度增速則從7.3%調高到7.5%。英國巴克萊銀行和法國興業銀行亦將中國經濟全年增速預期調高0.2個百分點。從凈化市場、規范競爭到為企業減負,如果說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是重大利好,則強勢反腐亦能收獲“做多”預期。
治理紅利
依法反腐讓全世界注目“點贊”
人們的法治信心不斷恢復,制度敬畏不斷復蘇,表明司法正義、司法公信成為反腐主戰場的重要戰利品。
近日,一則法治新聞引發關注:全國檢察機關將76名原廳局級以上職務犯罪人員收監執行,其中有人竟8年未曾入獄。官員借保外就醫等事由“越獄”夢斷,是依法反腐的一個新注腳。對薄熙來、劉鐵男等人的“直播化”公審,令廉政法治成為觀察治理變革的“新視窗”,讓人看到更多陽光。人們的法治信心不斷恢復,制度敬畏不斷復蘇,表明司法正義、司法公信成為反腐主戰場的重要戰利品。
而且,治理腐敗所帶動的“新治理革命”贏得國際認同。今年公安部部署“獵狐2014”緝捕在逃境外經濟犯罪嫌疑人專項行動后,在多國政府和國際刑警組織配合下,兩個月間已帶回90余名“狐貍”,已超去年總數的一半,且實現非洲、南太平洋、西歐等地的新突破,其震懾外逃貪官、警示收手收心的效果不言而喻。“避罪天堂、避稅天堂”的后門被關緊,恰是中國主動拓展國際合作的“紅利”。如在今年的APEC高官會上,中國與印尼、美國等亞太經合組織反腐敗工作組成員的執法合作網絡引人關注。隨著我國不斷坐實引渡、遣返等法律基礎,在國內司法實踐中完善違法所得沒收等程序,貪官、裸官可鉆的空子必將越來越少。
無獨有偶,依法行政和簡政放權亦是反腐良藥。在新一輪政府管理體制改革大潮中,“法無授權不可為,于法有據必須為”的公共倫理深入人心,公共部門和公職人員職權法定、依法履責的行為操守不斷細化,權力清單、負面清單、責任清單等現代治理機制令人耳目一新,審批腐敗、尋租經濟等陳規陋習面臨清算。此外,從抽查干部個人報告事項到官員“七連降”的斷崖式處分,觸及利益又觸碰靈魂的依法“治官”方式新鮮出爐。可以看到,“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梗阻在改善,濫權徇私亂作為的歪風在收斂。
民主紅利
“開門反腐”釋放網絡監督正能量
通過網絡化、全民化的“實時監督大操練”,收獲了反腐助推民主素養、理性訴求意識提升等外溢效應,中國式網民政治正在實現對西方選民政治的代償和趕超。
中國反腐走的不是反對黨監督、競爭性民主的“西舶來”路徑,而注重以黨內民主監督帶動社會民主監督。中央領導同志高度重視網絡執政能力和平臺建設,主動對接網絡背后的主流民意,王岐山要求紀檢監察干部要學網懂網用網。隨著中央紀委監察部帶頭上網執紀、開門辦案,一種去神秘化的“紀務公開”新風撲面而來。
特別是中央紀委監察部官網橫空出世,群眾路線在網上延伸,黨員群眾“鼠標直通中紀委”,打造了永不關門的舉報意見箱、永不落幕的廉政教育展。“紀律部隊”高層紛紛出鏡發聲,各地網民在線舉報大幅增長,《推進黨的紀律檢查體制改革圖解》等精彩上線,網友搶曬“四風”隱身衣、起底培訓中心腐敗,數十名外國學者走進中紀委參觀座談并接受在線訪談……紀律檢查工作在透明開放中“解碼”。
更重要的是,通過網絡化、全民化的“實時監督大操練”,收獲了反腐助推民主素養、理性訴求意識提升等外溢效應,中國式網民政治正在實現對西方選民政治的代償和趕超。正如歐洲委員會前副主席皮埃爾·德福安縱論世界反腐時所坦言:“中國現在建立了與納稅人和公民聯系的機制,為公眾通過社交網絡和網站進行舉報提供機會,這對那些受到腐敗誘惑的人能夠發揮非常有效的震懾作用。我認為這種反腐敗體制會幫助他們更接近目標。”
信心紅利
作風建設為中共打造亮麗“名片”
以八項規定和作風建設啟幕,一場再造政治生態、重塑公仆形象的重頭戲奪目而出,帶來政治信用和民意資產大幅增值。贏得貴過黃金的民心,才是實現中國夢的最大利好。
反腐帶來看得見的紅利,更生成看不見的紅利。其中,以八項規定和作風建設啟幕,一場再造政治生態、重塑公仆形象的重頭戲奪目而出,帶來政治信用和民意資產大幅增值。在逢節必令、標治“小微”中實現“逆襲”,讓老百姓身邊的歪風、看得見的腐敗不斷減少,使走上強黨之路的中共收獲巨大的“名片效應”。而亮清身份、亮明底色、亮出立場,正是取信于民、置信于黨的最佳選擇。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感受是真切的。美國《紐約時報》報道說,中共反腐給百姓省下大筆錢,降低了人們日常辦事的成本,如給孩子辦入學或辦參軍,不再需要數萬元的額外“費用”,過去官員拿錢才辦事,但現在不敢了。故此,中國歐盟商會會長約爾格·伍特克認為,中國領導人現在有超過90%的高支持率。或許并非巧合的是,高支持率之下高房價開始松動。盡管房價回落原因復雜,但人們忘不了中央巡視組對房地產業腐敗的狙擊,更期待國家審計署土地大審計的結果。知名開發商王石曾直言:反腐是房地產最大的調控。而擠出房價中的“腐敗水分”,或會讓人們更直接感受到久違的幸福感。
如此中國故事,令網友紛紛發出“中國好聲音”。如網友“申愛民”發帖:“反腐打造出來的社會公平正義就是最大的紅利!”網友“揚起帆兮去遠航”預言:“反腐打貪正黨風、順民意,能獲得政治、經濟雙豐收。”網友“123.15.32.*”宣告:“政黨清明,政府清正,國家富強,社會安定,人民幸福是多少金錢都買不到的最大紅利。”說到底,盡管前路曲折,但贏得這些貴過黃金的民心最為重要。
這,才是實現中國夢的最大利好!(作者 中國社科院中國廉政研究中心副秘書長 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