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 李治軍 通訊員 陳濤
自2015年底黨中央國務院發出脫貧攻堅動員令后,商南縣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民生,黨政攜手、干群齊心,大膽創新、真抓實干,一路走來,收獲了一個又一個亮點。
亮點一:“三產聯動”實現產業精準幫扶。探索推行了“一產借還、二產加動、三產建帶”的“三產聯動”精準扶貧模式,引導企業參與,在鎮辦打造示范點,在村組培育產業點,將貧困戶拴在產業鏈上實現增收。目前,一產方面的“借袋還菇”“借雞還蛋”“借苗還果”等已取得良好成效;二產“加動”模式已吸納帶動3500多戶貧困戶就業增收;三產“建帶”模式撬動了多方資源參與脫貧攻堅,加速了“三變”改革,讓貧困農民得到了實惠。
亮點二:“小額貸款+”創新企業幫扶模式。“小額貸款+”是由該縣豐聯公司創新實施的。把每10戶貧困戶作為一個發展單元,將他們的土地流轉后,建設一個存欄500頭育肥豬和20畝狝猴桃園的生態農場。按商南縣的扶貧政策,由銀行給每戶貧困戶家庭貸款5萬元,政府擔保,豐聯公司承諾還貸,并將此貸款作為貧困戶的股份用于農場建設和生產經營,農場負責提供給貧困戶年收入2萬元的就業崗位,貧困戶流轉的土地,由豐聯公司每畝每年支付土地租賃費600元。貧困戶飼養的仔豬育肥出欄后,該公司按合同價格收購。這一模式盤活了信貸資金,促進了企業發展、貧困戶增收。目前,豐聯公司已投入資金5000萬元,帶動46戶貧困戶參與農場生產。
亮點三:“信息扶貧”開辟致富嶄新路徑。大力實施“光網行動”,建設覆蓋城鄉的寬帶網絡、有線電視、手機4G網絡等基礎工程,讓信息“高速路”鋪設到千家萬戶;實施“互聯網+扶貧”工程,建成集識別、指揮、管理等功能于一體的脫貧攻堅信息平臺,讓扶貧工作更精準;搭建覆蓋城鄉的電商網絡,推進農村電子商務平臺發展,實現網上銷售4億多元,帶動3000余名貧困群眾增收。
亮點四:“返鄉創業”力促群眾穩定增收。緊盯“每戶貧困家庭至少一人就業”目標,以省級創業型城市創建為抓手,優環境、建平臺,定機制、強保障,推進返鄉創業和就業扶貧。目前,已吸引4076名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成功創辦企業154個、個體3922戶;帶動貧困勞動力5526人就業,占總數的34.4%。
亮點五:“金融扶貧”激活脫貧源頭活水。針對貧困群眾貸款難、無抵押物的問題,積極推行農村清產核資、資產確權辦證工作,讓群眾能通過抵押宅基證、房產證、林權證等獲得貸款,用于發展產業或入股;針對有能力、無實力的貧困戶,為每戶提供最長期限3年,最高額度5萬元的貼息貸款,解決他們發展產業無啟動資金問題。針對無創業能力、無實力的貧困群眾,縣財政每年為每個產業列支500萬元專項基金,按照“企業帶農戶、能人帶窮人”思路,實行“企業+基地+貧困戶”利益鏈接機制,補助企業、示范合作社、大場大戶等,重點支持茶、油、菌等主導產業,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增收。申請了4億元卡內貧困村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資金,精準投放使用,改善貧困村人居條件。
因為有了這些亮點,2016年,商南縣扶貧局被國務院扶貧辦評為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商南縣委、縣政府被評為商洛市脫貧攻堅先進集體;今年,該縣“先借后還”和“小額貸款+”模式入選全省八大產業脫貧典型模式;“三產聯動”精準扶貧模式被《陜西精準脫貧藍皮書》收錄;商南縣作為陜西唯一縣區,受邀在中國電信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研討交流會上作了經驗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