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頭頂巨石,冒著危險挖掘作業的武警交通五支隊官兵們盼望著生命奇跡的出現。13日過去了,14日過去了,15日過去了,生命救援72小時伴隨著救援人員的心臟跳動,在一分一秒地消失……
16日17時30分,救援人員發現第一具遇難者遺體。“小心一點,再小心一點。”素有連隊“王牌操作手”之稱的34歲老兵王鑫小心翼翼地用挖掘機刨去壓在遇難者身體上的巨石后,武警商洛支隊長王平迅速帶領10名官兵跳下土坑,強忍刺鼻的氣味,用雙手將遇難者從土石中摳刨清理出來,收斂完畢,放上擔架,救援人員輕手輕腳將遺體抬下山坡,似乎不愿驚擾逝者的魂靈,此后先后發現9名遇難者遺體。18日由于大雨天氣,救援終止,仍有56人失蹤。
科學施救穩軍心
“這是一起深層特大型滑坡災害,救援難度超乎人們想象。”國家減災專家組、國土資源部應急專家組專家趙法鎖說:“根據國測一大隊航拍測量計算,滑坡后產生的堆積量達168萬方,沖擊后其東南面的山體異?;钴S。”據專家組現場觀察,滑坡形成的堆積體下部是土,上面是石,最高厚約50米,滑坡體極不穩定,遇雨后上萬方堆積物還有可能二次垮落,搶救作業十分危險。
面對突如其來的災害,亟需確定被埋礦區工棚位置;滑坡區域山體異?;钴S,次生災害隨時都有可能危急救援人員安全;救援作業面狹窄,大量的土石方如何處置轉移?不穩定的小氣候天氣,發生次生災害的可能性高……這一切都倒逼著科學施救刻不容緩!
12日11時38分,陜西測繪局繪制的災區1:5萬地形圖、最新衛星影像圖等資料緊急送往災區指揮部;12時40分,第二批次災前地理信息圖件制作完成,1:1萬地形圖、調繪片、DOM、DLG、DEM數據,緊急送達災區現場;16時30分,實施的首個架次無人機飛行完成,獲取到150幅0.15米高分辨率影像。在與秦嶺測圖工程獲取的最新影像數據疊加比對分析后,精確展示出當地礦山坑口、礦區房屋建筑、山體滑坡區和可能產生的積水區、塌方危險區等信息。
12日15時,滑坡現場第一張三維地形圖完成。在外界看來,這只是一張普通地圖罷了,普通人想象不到這張圖背后付出的艱辛,更想不到這張圖對救援工作的重要性。作為國內頂尖專業地質勘探部隊的武警黃金支隊,支隊長付國鋒太清楚要繪制現場三維地形圖的巨大危險。當時滑坡山體仍處于松動狀態,他們頭頂隨時滾落的石頭,登上海拔1260米的滑坡頂端,帶上三維激光掃描儀等專業設備,對滑坡現場和周圍山體進行測量和勘察,及時繪制三維圖,給指揮部開展全方位科學救援提供基礎性的依據。
8月13日晚,國測一大隊一行8人攜帶合成孔徑雷達監測分隊趕到山陽縣。14日18時30分,在武警黃金部隊20多位戰士的全力配合下,合成孔徑雷達裝備艱難搬運上山并成功架設,19點49分,開始對最近距離僅百米、高差348米的辨空區不穩定山體進行24小時不間斷監測。據了解,這是合成孔徑雷達首次應用于地質災害救援,目前這套設備全國僅有3套。
現場救援工作正在緊張進行,挖掘機、推土機的繁忙作業全面展開。但是,狹窄的Y字形溝邊上兩個陡峭山體、不穩定的塌方區域、落差達146米的滑坡堆積區的穩定性令人十分揪心,如果再發山體垮塌,將直接嚴重危脅滑坡現場800多名救援人員的生命安全。8月14日起,國測一大隊隊長肖學年等8名觀測人員駐扎北面山上,面對距離僅百米的不穩定山體,時刻監測,用測繪高技術手段為現場數百名人員和大量工程設備救援工作保駕護航。聽說要到十分活躍的懸崖上布設必要監測點,武警黃金支隊原總工程師、老黨員、大校楊栓海即將退休離伍,關鍵時刻挺身而上,主動帶隊爬山。“監測點布設不好,就會影響滑坡體的監測,就不能準確排查掉次生災害隱患點,就可能給救援官兵和干部帶來傷害,所以監測工作絲毫不能馬虎。”中隊長李輝他們尋找地裂縫監測點時,在垂直的懸崖上把士兵用繩索降下去,砍伐樹木、雜草,快結束時,地裂縫檢測儀連續響起兩次撤離警報。指揮部臨時決定緊急撤離,所有的人員和設備都撤離危險區,可八位武警戰士還在最危險的山體上安裝設備。直到下面的戰友大聲吶喊,他們才放棄空降設備撤離到安全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