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個想法,還緣于電力部門的優質服務以及日趨完善暢通的優質電能供應。”楊冬峰告訴我們,去年冬天的一個晚上1點多鐘,正在生產的車間突然停了電,如果不及時修好,將要損失好幾萬。無奈之下,楊冬峰撥通了包片電工楊志亮的電話,十幾分鐘后,楊志亮冒著嚴寒,騎著摩托車趕到廠子,發現是配電箱缺了一路電,于是緊急幫助他們解決了問題。“由于我們是晝夜生產加工,像這樣的情況經常發生,不管啥時候,只要一個電話,他們很快就到了。”
“豆腐王”王漢文開發的風味養生豆干受歡迎
王漢文是商洛黑龍口鎮秦嶺鋪村人,由于祖祖輩輩以做手工豆腐為業,在方圓幾十里,做的豆腐量大、質好、銷路廣,便在當地成了小有名氣的“豆腐王”。
為了做大做強豆腐產業,王漢文在大商塬租地4畝建豆腐加工作坊。當我們問起他“豆腐王”的來歷時,他解釋說:“我們這里祖祖輩輩都有制作豆腐的傳統,自打記事起,祖輩人就點燈熬油,手搖拐磨,磨漿至深夜。后來,我從父親手里繼承祖業,由于在方圓幾十里,我做的豆腐量大、質好、不愁銷,注冊了“地肺”商標,2004年曾榮獲第十一屆楊凌農業高科技成果后稷獎,大家伙都這樣稱呼我。”
當談起電與豆腐制作的關系時,王漢文說:“小時候,在父輩手里,照明靠油,燒火需拉大風箱,打漿是人搖拐磨,效率低,人一歇停,磨就不轉,常要熬到深更半夜,還沒產量。而現在,用電方便、省事,還提高了產量。可以說,我們一刻都離不開電。我這里的黃豆脫皮機、打漿機、燒火的鼓風機,還有照明,都需用電。黃豆泡好后,如果沒電,打不成漿,稍時就泡過了,發了酸也就做不出好豆腐,我們損失可就大了。”
當說到電力服務,王漢文說:“以前,遇刮風下雨,電總肯耍嘛達。現在,電網升級改造后,電再沒耍過嘛達。若遇計劃檢修,供電所都會事先張貼告示,到跟前,又會再次打電話提前通知,服務上沒說的,我們有事打電話,電工隨叫隨到。以前我用兩相電打漿,速度慢,趕不上勁,后來供電所知道情況,還給我申請架設了三項動力電,我又增添了部分自動化機械設備,節省了人力,現在打漿省事、方便、也快捷多了。回想父輩,的確辛苦,我們趕上好時代,也都得益于電力事業的快速發展。”
王漢文說,他現在已經開發出了藿香豆腐干、灰灰菜豆腐干、香椿豆腐干等風味、養生豆干及豆漿30多個品種,注冊專利13項。“下一步,我要借助優質的電力資源,依托黑龍口成熟的豆腐加工產業,爭取把黑龍口的風味、養生豆制品賣向全省,走向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