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紀委監委年度脫貧攻堅工作掠影
張溢 崔 文
寒風料峭的初冬時節,市紀委組織干部深入山陽縣安門口村貧困戶家中,送溫暖、問秋收、改善家居衛生,帶給鄉親們濃濃的暖意。
安門口村被市紀委包扶以來,全村的經濟基礎、民居條件和群眾精神風貌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省市縣歷次考核檢查中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得到了組織肯定和群眾的認可。
包扶中,市紀委主要領導多次入村到戶扶貧調研,班子成員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建立起班子成員示范抓、工作隊員協調抓、包扶干部具體抓的工作格局。駐村隊員徹底脫離機關工作,將組織關系轉到村上,成立脫貧攻堅黨支部,充分發揮包扶作用,堅持“三會一課”制度、黨員學習制度,定期組織開展“書記”講黨課、召開組織生活會,推動村級黨內政治生活日趨正常化、規范化、制度化。不斷提升黨員干部法紀意識,加大村上各項資金項目監管力度,增強了村級班子凝聚力、戰斗力和執行力。
工作隊抓住貧困戶精準識別這個牛鼻子,經過分片入戶核查信息和集中開展數據大清洗,新增核定貧困群眾12戶41人,剔除36戶106人,確保了扶貧工作的公平公正,他們總結的“六個一”數據清洗工作法被全縣推廣。
開展脫貧攻堅,真正讓群眾增加收入是硬道理。為此,包扶工作突出在脫貧措施精準、項目精準、途徑精準上做文章。他們依托誠惠公司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引導112戶貧困戶形成養殖、種植、加工循環生態產業鏈,實現穩定增收。助推誠惠公司升級擴產,完成“三變”改革,實現年利潤2246.4萬元,帶動周邊4個村895戶群眾穩定增收。當下,他們又以建扶貧脫貧示范村為目標,打造枇杷小鎮,引進集“水產養殖、休閑度假”一體的金水灣田園綜合項目,帶動31戶貧困群眾穩定增收,并實現村集體經濟年增收10萬元。
同時,他們突出扶志扶智,增強內生動力。在幫助群眾發展項目的基礎上,開展“支部書記講扶貧黨課”活動,重拾群眾致富信心。先后聯系農業專家向群眾傳授核桃科管、食用菌、林下養雞、生豬養殖等實用技術,累計培訓600多人,使貧困戶掌握了1至2門實用技術。組織開展了“中國扶貧日”系列活動,邀請文藝團體和醫療單位送文藝、送醫藥下鄉,獎勵了全村49名脫貧攻堅先進典型,營造了“聚力助脫貧、齊心奔小康”的濃厚氛圍。
突出為民解憂,贏得群眾口碑。安門口村663戶2383名群眾將近一半住在檀樹山上,道路不暢制約了群眾脫貧。為此,市紀委爭取一百多萬元資金修通道路20多公里。
群眾利益無小事。64歲的曹遠朝年久失修的3間土坯房被沖垮失去立足之地后,包村工作隊第一時間上門安置幫扶,使其重新選址建了新房。兩年來,107戶貧困戶實現了易地搬遷或危房改造。
“要不是包扶工作隊三番五次和派出所協調,任付江的戶口猴年馬月才能解決。要不是包扶工作隊把殘聯同志請來,我們村這3個長年臥床的殘疾人證咋能辦下來……”村支書任富松如數家珍。入村469天,市紀委包扶工作隊為群眾協調解決問題竟達167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