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南縣洛源鎮因地處洛河源頭而得名,年平均氣溫12.0℃,夏季平均氣溫21.8℃,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一河兩岸土壤肥沃,因農戶習慣施用農家肥,這兒出產的黃豆顏色純正,籽粒飽滿,富含蛋白質,豆香味十足。
獨特的小氣候孕育出了洛源黃豆獨特的品質,也為洛南豆腐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在海拔2646米的草鏈嶺上,經高山草甸,穿冷杉苔蘚叢林,過流峪飛峽,洛河緩緩走進人們的視野,流入了千家萬戶。洛河水清澈見底,纖塵不染,掬一口沁人心脾,可解舟車勞頓之苦;存一缸磨成豆漿,便開啟了黃豆與水的完美融合,只待用漿水完成畫龍點睛之筆,洛南豆腐便呼之欲出。
過去,洛河兩岸或大或小的自然村,都能找到能工巧匠打成的石磨、一人高盛漿用的木桶和粗紗做成的四方漿包。秋收時節,人們用山上采摘的野菜或自種的青菜葉子切成條,在燒開的洛河水里焯3到5分鐘,瀝干水分,裝入瓷甕,倒入放涼的面湯。半個月后,酸味醇厚的漿水菜便端上了人們的餐桌。更為奇妙的是,用石磨將黃豆磨成豆漿,煮沸后點入缸里的漿水,便成就了獨一無二的洛南豆腐。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要做豆腐,大家相互品嘗,比比各自的手藝,拉近鄰里之間的感情。久而久之,洛南豆腐成了人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味,洛南豆腐的名聲也不脛而走。
洛南豆腐被譽為北豆腐的代表,與南豆腐軟嫩、易散的特性相比,其硬度、彈性、韌性均較南豆腐強,含水量較南豆腐低,香味更濃。加之切面整齊,易于造型,更適宜于烹、炸、燉、煮、燒等。當地人最傳統的做法,是用原城關八里村陶土制成的砂鍋或家用鐵鍋,搭配時蔬醬肉,做成砂鍋粉條燉豆腐、蘿卜粉條燉豆腐,或者用油炸豆腐切絲涼拌等,做法簡單實用,更保留了原始食材的風味。為了讓更多人吃上洛南豆腐,洛源當地的老百姓還把鮮豆腐壓制成了豆腐干,用山里的葛根穿成串,風干后在集市上銷售,方便人們攜帶,進一步擴大了洛南豆腐的影響力。
洛南豆腐源遠流長。據史書記載,洛南豆腐曾被乾隆皇帝欽點為御膳貢品。“洛南豆腐宴十三花”也曾被空運到北京人民大會堂,走上國宴。如何把洛南豆腐產業做大做強?洛南縣委、縣政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歷史傳承與改革創新相結合,打造了“洛味緣”區域農產品公用品牌,將洛南豆腐、洛源豆腐干等洛南豆制品納入保護范圍,在縣城設立4家、西安建立3家“洛味緣”農產品直營店,讓洛南豆腐從“小餐桌”走向“大市場”,不斷擴大洛南豆腐影響力;緊緊抓住洛南被列為國家大豆單產提升行動整建制推進縣機遇,出臺了《洛南縣大豆生產扶持辦法》,縣財政列支600萬元用于扶持大豆生產,完成大豆擴種8萬畝,為洛南豆腐產業發展解決了后顧之憂;在洛源鎮規劃建設洛南縣現代豆腐產業園,取締環保不達標的小作坊,整合豆制品加工企業和合作社,制定洛南豆腐標準,組建洛南豆腐加工銷售運營公司,建立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促進豆腐產業轉型升級,讓洛南豆腐走向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