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花屋播火種
劉家花屋距商南縣城約30公里,位于商南縣清油河鎮團坪村的油瓶溝口。是由劉氏建于清朝末年的5間徽派磚木結構房屋,建筑大氣精美,雕刻花紋俊秀,當地人稱之“劉家花屋”。
1935年5月18日,中共豫陜特委書記鄭位三率豫陜游擊師進駐兩岔河(現改為團坪村)劉家灣,經過廣泛發動群眾,紅軍于次日在劉家花屋前召開1200多人的群眾大會,宣講紅軍的政治主張和建立蘇區根據地、成立蘇維埃政府的重大意義,號召群眾推選能夠代表窮苦大眾利益的蘇維埃干部。經過群眾選舉,成立了以姚啟才為主席,石常安和姚勝亮為副主席的劉家花屋區蘇維埃政府。
劉家花屋區蘇維埃政府成立后,廣泛發動群眾,建立鄉蘇維埃政府,先后于5月28日成立祝家店鄉蘇維埃政府,6月18日成立沙坪鄉蘇維埃政府,同時建立起鄉蘇維埃赤衛隊。劉家花屋區蘇維埃政府以兩岔河為中心,西起桃坪,東到富水鎮,北至毛河、胭脂河,南達試馬寨,面積為千余平方公里,人口1.4萬多人。
劉家花屋區、鄉蘇維埃政府在豫陜特委領導下,打土豪、分田地,開展土地革命,先后在兩岔河、清油河、柏樹溝、何家灣、曹營等地打土豪88戶,焚燒地契債薄;鎮壓了10多名土豪劣紳;將沒收的地主的房屋、土地、糧食及大批衣物、農具、錢財等分給了當地貧苦農民,獲得了群眾的一致好評。
蘇維埃赤衛隊積極開展武裝斗爭,打擊敵人,保衛新生的革命政權。先后配合豫陜游擊大隊打退了國民黨商南縣政府“清鄉鏟共隊”對蘇區的“清剿”,完成了在清油河阻擊敵軍一一O師,掩護紅軍主力東進的任務。區、鄉赤衛隊聯合作戰,攻打巒莊街,活捉匪首王夢齋;打毛河、襲桃坪、鬧武關、割電線,攪得敵人日夜不安,有力地支援了紅軍在外線作戰。
豫陜特委在抓政權建設的同時,在劉家花屋區蘇維埃政府發展了3名黨員,建立起劉家花屋黨支部。1935年8月下旬,豫陜特委在劉家花屋召開會議,決定把劉家花屋建成縣蘇維埃政府,并研究了干部人選。但是,因為紅二十五軍主力離開鄂豫陜邊西征北上,國民黨正規軍和地方民團聯合對蘇區進行大規模“清剿”,縣蘇維埃政府未及開展工作,便同其他區、鄉蘇維埃政府一同遭到敵人的嚴重破壞。
劉家花屋區蘇維埃政府從成立到被敵人破壞,歷時3個多月。據不完全統計,劉家花屋區、鄉蘇維埃政府組織赤衛軍300多人,先后向紅軍輸送80多名新戰士。紅軍走后,蘇維埃和赤衛軍干部戰士有50多人被害。烈士們的鮮血染紅了這片土地,為以后的革命斗爭播下了星星之火。
筆耕不輟守初心
“我出生在抗日戰爭勝利的前夜,幼年在解放戰爭的炮火中度過……”這是孫紹佩所著書籍《青春火花》中有關于自己的介紹。6月3日下午,當記者在商南縣清油河鎮團坪村見到76歲的孫紹佩時,他看起來身體很健朗。孫紹佩告訴記者,《青春火花》這本書,寫的就是他對新農村建設的設想,歌頌新時代、歌頌新生活。
在團坪村,提起孫紹佩,很多人都會豎起大拇指。團坪村駐村第一書記劉丹江告訴記者:“別小看孫老,他都能自己寫書出版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書中描寫清潼公路拓寬改線工程建設中,一群年輕人艱苦創業、頑強拼搏、團結向上的精神,這也是我們現在鄉村振興中需要的,這也更加堅定了我在基層奮斗的決心。”
孫紹佩說:“我是1965年開始當老師的,在那個年代,看著朝氣蓬勃的學生們,我深知自己作為一名教師的責任。特別是成為學生的班主任和語文老師后,我一直在思考,讓學生學成之后再回來建設家鄉,是不是就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才能夠打造高水平、現代化的新農村?”帶著這樣的想法,孫紹佩在教好書的前提下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創作,他利用每天的課余時間,堅持手寫書稿。
“我覺得書籍是引導人們積極向上的動力。寫《青春火花》這本書,我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描述了一個新型現代化的農村,一群人在不斷創新中建設更美好的家鄉。”問起寫作初衷,孫紹佩告訴記者,《青春火花》只是孫紹佩創作計劃中的一部分,他還有兩部小說,《尖角小河》和《指點江山》正在寫作中,這三本書共同構成《夢幻人生》系列,是他這些年思考建設家鄉的結晶。
已經出版的《青春火花》中以“有點涼水喝”的窮山溝涼水溝和“十年沒得兩年收”的黃泥地鳳鳴崗為載體,重點陳述了以大學生黃山為首的五兄弟以及他們的戀人一起艱苦創業的歷程。這群人通過將近三年的努力,把梧桐村變成了基本旱澇保豐收的現代新農村。
孫紹佩想象力豐富,用五個人不同的特殊經歷和成長過程來表達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文章用語頗具白話風格,風趣幽默,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意味深長。小說采用章回體小說的形式,在通俗易懂中追求趣味性、娛樂性和可讀性,又不失寓教于樂的道德教化,更體現了一位老教師對當前生活的思考和對美好生活的希冀。
產業興旺促發展
“我家的蜜蜂不知道出現了什么問題,出現大面積死亡。”聽到商南縣清油河鎮團坪村養蜂人方有義的求助,劉丹江立即聯系了鎮科技特派員張先鋒,張先鋒二話不說,就前去方有義的養蜂場指導他如何養蜂。
在清油河鎮,無論誰家養蜂,都會提到張先鋒,他是業余養蜂愛好者,從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學習養蜂。走進張先鋒的養蜂場,就能看見整齊擺放的蜂箱,足足有200多箱。一進蜂場,就能看到成群結隊的蜜蜂往返其中,好一派熱鬧景象。
“作為一名養蜂技術特派員,我日常主要抓技術、做培訓,提升中蜂養殖產業水平。”張先鋒告訴記者,他雖然養蜂30多年,已熟練掌握中蜂養殖技術,但是還是得不斷地學習。據了解,他現在每年可收集蜂蜜1000多斤,平均每斤蜂蜜售價80元。“前些年,蜂蜜都是經過親朋好友的推廣來銷售。
這些年,口碑、質量都做起來了,也不愁銷售。未來,我們依然會堅持品質,把蜂蜜做得更好、更精,讓我們家的蜂蜜可以走得更遠,走出清油河鎮、走出商洛,讓全國各地的朋友都嘗到大山里面的純天然蜂蜜、蜂王漿等蜂產品。”談到未來的發展,張先鋒憧憬著。
團坪村氣候濕潤,降雨充沛,適合油桐、核桃、板栗、天麻、茯苓等生長,盛產香菇、木耳,村民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天麻、蜂蜜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說起天麻,在團坪村流傳著“一窩天麻一窩銀”的說法。天麻產業的發展給當地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天麻種植隊伍。“以前種地一年才收入幾千塊錢,現在光種天麻就收入10多萬元,這比在外面打工強多了。”問起收入,村民范本有臉上樂開了花。現在,團坪村的天麻產業已經邁上規模化、專業化的軌道。全村有近500戶村民發展天麻,僅此一項讓全村戶均年增收3000多元,天麻已成為群眾持續增收的“金疙瘩”。
近年來,團坪村黨支部帶領全體黨員干部,傳承紅色基因,發揚革命老區精神,積極謀劃產業脫貧致富新路子,按照“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依托村集體合作社,建成了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香菇示范基地和天麻基地,通過社區黨支部牽頭協調合作社和農戶,多方整合資源,帶動群眾利用資源優勢發家致富。現已發展天麻20多萬窩、香菇120多萬袋、板栗1100多畝、核桃800多畝、茯苓300多畝,群眾的口袋鼓起來了。村上積極同安徽亳州的藥商聯系,讓藥商上門收購;為群眾提供菌種、技術指導,并指導村民簽訂收購協議,免除群眾種植天麻的后顧之憂。同時,村上還大力改善基礎設施,通村、通組路修到群眾家門口,為村民進一步發展壯大天麻產業鋪平了道路。
如今,團坪村已是舊貌換新顏。過去無公路、橋梁通達,現在是寬闊的馬路;過去是土壘茅草屋,而今是現代新村;過去是傳統農業,村民靠天吃飯,現在是現代農業與鄉村旅游并進,家家奔小康。
記者手記
6月3日和15日,記者兩次走進劉家花屋。
在劉家花屋,只見一波又一波參觀的人來到這個只有五間老房子的地方。它雖然看著不起眼,卻孕育了整個商南縣革命斗爭年代人們覺醒的意識,體現了商南人們追求新生活的熱切盼望。
在劉家花屋,我們見到了革命烈士姚勝亮的孫女姚月風,她今年已經五十多歲了。“我祖父被害于1935年底,祖父被殺害時,父親姚元興還年幼。當父親看到祖父為了革命拋頭顱灑熱血后,也加入了革命。后來,我父親還參加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聽著姚月風的介紹,記者也更深切地感受到在革命年代,先烈們爭先恐后參加革命,努力為我們創造新生活的艱辛,我們應更加珍惜當前的美好生活。
百年征程,英雄輩出;革命先烈,英魂永駐。在我們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涌現出一大批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一大批英勇奮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獻的先進模范。英雄不朽、精神不滅,他們身上那些“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的凌云壯志、“救國安有息肩日,革命方為絕頂人”的英雄氣概、“裹尸馬革英雄事,縱死終令汗竹香”的戰斗豪情,永遠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