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 者 白志鑫
“年過得好!”2月9日,天氣晴好。吃罷午飯,商南縣富水鎮王家莊村村民蘇青松向自己的養牛場走去,路上不時遇見村里人寒暄幾句。
“娃們都回去上班啦,我也要開始忙活嘍!”蘇青松笑著說。“還是你厲害啊,供了3個大學生,養殖產業還發展得這么好,真讓人佩服!”村民夸贊道。
“老哥你過獎啦,也沒有啥值得佩服的,都是踏踏實實一步步走到現在的,人勤勞點日子總是能過出希望的。”蘇青松謙虛道。
今年春節前,養殖場出欄了13頭肉牛,蘇青松忙得不亦樂乎。賣了幾頭牛后,蘇青松請來宰牛師傅幫忙,出售生牛肉。今年56歲的蘇青松發展養牛已經3年多了,十里八村都小有名氣,銷路不愁。一到臘月天聽說他要宰牛,附近村民、回頭客都是提前預訂,當天宰完牛后不到兩個小時牛肉就被搶購一空。
“快得很,那些天每宰一次一會會就賣完了,好多人一次買三四十斤,還給親戚朋友捎帶著。年前連賣帶宰,一共賣了13頭肉牛,賺了20多萬元,一年多的辛苦還算是沒有白費。”談起今年賣牛肉的場景,蘇青松高興地說。
收入越來越好,新年也過得格外開心,除了大女兒遠在江蘇就地過年外,二女兒和小兒子都回家陪伴蘇青松夫婦過年。“現在日子是好過了,十年前一到過年,都愁著呢。”看著眼前的3層樓房,蘇青松回憶起那段最難熬的日子。2009年,蘇青松做了一次大手術,花費了70多萬元,賣掉了老房子,還欠了好多外債。那時候全家3個學生要上學,每月靠著幾十元的低保救助度日,一家子的希望都落在夫婦二人肩上。
盡管命運多舛,但生性要強的蘇青松并沒有被生活的磨難所擊垮。身體康復后,他開始干起了收購香菇的小生意,每天穿梭在商南縣的各個鄉鎮。2018年年底,蘇青松發現香菇市場已趨于飽和,收購香菇賺的利潤越來越少,于是決定轉型。
2019年初,蘇青松開始發展養牛產業。他申請了5萬元貼息貸款,養了15頭牛,邊學習邊摸索,除了參加養殖培訓、向養殖大戶請教外,他還利用手機在網上學習養牛知識,完成了養殖門外漢到養殖專業戶的轉變。
“每年都是臘月天開始出欄、賣肉,平時還能賣些小牛犢。”蘇青松說。一頭小牛需要一年半以上才能長成,蘇青松養殖了肉牛和母牛,實現了牛犢自產自銷,保證肉牛出欄后不斷茬,保證了每年的出欄數量。在夫婦倆的辛勤付出下,養牛數量逐年增加,2021年增加到42頭。養殖規模越來越大,小日子紅紅火火,蘇青松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近日,他計劃著再重新找一片地方擴大養殖場的規模,好好發展養牛產業。
冬日艷陽高照,村里的兩個小伙子一身運動衣,從我們身邊快步跑過。“我呀,人強命不強!就是有這股不服輸的勁頭,才能度過那么艱難的日子,前幾年房子也蓋起來了,還給娃在西安買了房,一年比一年有信心,日子是越來越有盼頭了。只要勤勞踏實地干,肯定會有好的回報。”蘇青松看著年輕人的背影說,“增收致富奔小康,就要拿出這種奔跑的速度、奔跑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