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加快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之一
本報通訊員 張杰 張宏
丹江涌流,碧波蕩漾。茶山青翠,層巒疊嶂。
“這里山美水美,空氣清新,茶香醉人。”10月2日,西安民營企業負責人劉永鋒站在商南縣富水茶海公園,拿著手機不停地拍照,“這里真是養生的好地方!”
時至深秋,但商南縣的山山嶺嶺仍然綠意盎然。茶在林中,林在茶中,一條條弧形的綠色“腰帶”,將起伏的山頭纏繞得嚴嚴實實。當地村民感嘆:幾十年來,荒山變青山,茶葉富群眾!
60年探索,60年堅持,南方茶葉在商南縣生根發芽,衍生了中國西部最北端“茶葉之鄉”。
山上種茶,農閑務工,既解決糧經爭地矛盾,又增加了農民多重收益。這是一條創新路,這是一條生態路,這更是一條高質量發展的崛起之路。
減荒增綠——一片葉子富裕一座城
說起商南的茶葉,總是繞不開一個人——張淑珍。
“一生只做一件事。”接任商南縣茶葉聯營公司經理的劉保柱,對86歲的張淑珍老人豎起大拇指,“有她一生的奉獻,才有了商南今天的茶葉。”
1961年,畢業于西北農學院的張淑珍,毅然放棄去省城工作的機會,主動申請前往最困難的地方去。商南林業站,成了她離開大城市,開啟農村生活的第一步。
農村窮,農民苦,收入低。怎么辦?張淑珍第一個念頭就是發展經濟作物。1962年,她購回了10公斤茶籽,開始種茶試驗。7次移種,6次失敗,爬起來跌倒,跌倒了再爬起來,青春伴隨著一次又一次挫折在消逝。
經過8年時間的反復試驗,張淑珍收獲了3斤8兩茶葉。成功讓倔強的張淑珍增添了信心。1976年,商南縣茶園面積達到了2.7萬畝。年復一年,商南縣的荒山減退,綠意遞增。
“小時候,我們放牛放羊,山上全是荒草荊棘。”商南縣城關街道捉馬溝村黨支部書記羅鐮威指著環山茶園興奮不已,“你看,現在滿山遍嶺都是茶葉,農民增收有保障了。”
減荒增綠,茶林共植,一片葉子富裕一座城。60年發展歷史,由一粒籽,一棵苗,到滿山茶,推動生態文明在商南縣得到生動實踐。
興茶植綠,促農增收,種植規模是基礎,科學技術是關鍵,建立聯農帶農機制是重中之重。從單打獨斗到抱團取暖,商南縣現有省級茶葉龍頭企業4家、市級龍頭企業4家,茶葉專業合作社90個,茶葉初制加工廠200多個,茶葉種植大戶6200戶,遍布全縣10個鎮(街道)108個行政村12個社區,實現了“人均一畝茶”,茶農人均增收5000元,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格局。
2022年1月28日,商南縣委、縣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決定》,堅持把茶產業作為農業首位產業來抓,按照規模、品質、品牌“三提升”,旅游、康養、加工“三延伸”的發展思路,持續加強商南茶生產、營銷、科研、文化等體系建設,著力構建產業集群,不斷提升畝均效益,精心打造知名品牌,積極推進茶旅融合,推動全縣茶產業發展總體水平明顯提升、質量安全更加鞏固、產業鏈條更加完整、業態功能更加豐富、融合發展更加緊密,建設形成區域聞名的“生態茶城”。
“茶產業已成為商南縣產業脫貧的支柱產業、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真正實現了‘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讓‘小小一片葉子,富裕一方百姓’,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貢獻了重要力量。”商南縣鄉村振興局局長田培訓說。
騰籠換鳥——科技賦能量質雙提升事物總是在不斷發展中變化。商南茶葉也不例外,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讓商南茶走在了全省前列。
騰籠換鳥,淘汰有性系茶籽點種,推廣無性系良種插枝育苗,依靠科學技術實現茶葉品種、產量、質量同時提升。
“在苗木培育上,我們建成了全省最大、最先進的自動化智能化穴盤育苗基地。”商南縣沁園春茶葉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超告訴筆者,“公司持續引進新品種進行實驗,在已有的30多個品種中優選龍井、黃茶、白茶等良種,實現苗木本地化,供應全縣甚至全市。”
對于品種更新換代,茶農們皆大歡喜:無性系良種茶葉抗病蟲害性能強,成活率高,發芽時間統一,葉片大小一致,品質和產量都高于傳統茶葉,每畝效益可達1萬元以上。
據了解,截至目前,商南縣共建茶園25.5萬畝,其中豐產茶園16萬畝、可采摘茶園20萬畝、無性系良種茶園6萬畝、有機認證茶園3.2萬畝,年產茶葉8000噸,產值達12億元。
科技賦能,茶葉產業升級換代。商南縣全面加強與中國茶葉學會、中國茶葉研究所等方面的戰略合作,建立完善政府、科研機構、企業協同創新機制,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通過“走出去引進來”方式,提升技術骨干的技能,引進一批專業技術人才,進一步強化科技人才保障。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商南縣推進工藝創新和產品創新,健全以需求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機制,設立“商南茶葉實驗室”,研發生產茶飲料、保健茶、茶食品、茶多酚等深加工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延伸產業鏈條。
好生態種出好茶葉。商南縣實施綠色防控、化肥減量增效行動,強化茶園生產管理,加強“兩品一標”認證,打造了一批有機生態、休閑觀光的智慧茶園。在提高質量上,完善標準體系,強化茶葉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推動“從茶園到茶杯”全程溯源。
“商南茶香氣濃郁、滋味鮮醇、經久耐泡、有益物質豐富,贏得了消費者的廣泛贊譽。”商南縣茶產業發展中心主任陳耀說。
據了解,商南現有綠茶、紅茶、烏龍茶、茯磚茶、工藝白茶五大類20多種茶產品,以“商南泉茗”“商南仙茗”“秦園黃茶”“商南白茶”“商南龍井43”等為代表的綠茶和以“雙山”“秦園春”“秦嶺紅”為代表的紅茶產品連續多年榮獲全國“國飲杯”“中茶杯”名優茶評比特等獎和一等獎,品牌價值為4.44億元。
融合發展——生態茶城創出特色路
商南因茶而名,茶葉疊加在文旅康養元素中魅力無窮,張力無限。
在富水觀看《闖王寨傳奇》離不開茶;游試馬現代農業園區,坐在亭臺俯視清泉流水,仰望藍天白云,一縷飄著茶香的熱氣與霧靄冉冉升空……
近年來,商南縣積極培育鏈主企業,不斷壯大產業集群,集資本、技術、人才市場要素,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組織形式和線上線下共融共享等新型生產經營模式,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深度挖掘“秦漢積淀”“明清古跡”“茶馬古道”和“革命老區”等文化資源,以張淑珍“南茶北移”先進事跡為索引,創作“商南茶歌”,傳承茶葉創業及養生文化劇目,進行傳唱和展演,講好商南茶葉故事。
以文化人,以茶興業,以旅強基。商南縣緊扣打造“康養慢城”目標,在城關、富水、試馬、金絲峽等地建設康養度假區。并將茶產業與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縣創建有機結合,以金絲峽5A級景區為中心,打造多條集生態休閑、旅游觀光、文化傳承、研學實踐等多功能旅游線路,開發“茶旅+民宿”“茶旅+研學”“茶旅+康養”等茶文旅融合新業態。
在政策扶持上,商南縣高度重視生態茶城建設,縣財政每年列支2000萬元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納入財政預算,縣政府每年整合涉農項目資金投入茶葉產業3000萬元,積極爭取上級茶產業發展資金1000萬元,用于扶持品牌培育、宣傳推介、電商營銷、生態茶園、精深加工、茶旅融合等方面,并吸收社會資本投入產業發展。
“一片茶園一片林,綠色生態屏障在茶林互補中相得益彰,增加了空氣濕度,形成了適宜植物生長的小氣候。”劉保柱說,“如今,商南許多茶園,已建設成為網紅‘打卡地’,帶動了餐飲、民宿、娛樂等服務行業蓬勃發展,吸引了來自各地的游客觀光休閑。”
融合發展,生態茶城闖出特色路。商南縣在茶產業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走綠色、健康、高效之路,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全縣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張藍圖繪到底,靈秀商南展新顏。通過“茶產業鏈主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產業發展模式,把群眾牢牢地鑲嵌在產業鏈條上,引導從業者參與基地建設、生產加工、產品研發、產品銷售等茶產業鏈各個環節,全縣有5萬多人從事茶葉生產、加工和營銷,人均增收5000元,茶產業富民增收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實現了企業盈利、農戶增收、社會發展的多贏局面。
“酒香也怕巷子深。商南縣雖然是茶葉最佳優生區,但目前品牌繁雜,形不成‘拳頭’效應,我們正在申請一個公用區域品牌,以茶為媒,擴大對外開放的窗口,提升商南茶的市場占有率。”陳耀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