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宜居的二郎廟村
村史館讓村子人氣旺起來
村史館民俗文化展室
村上的茶園
新建的水雜果產業園
二郎廟村村史館
本報記者 費 翔 韓 露 通訊員 代緒剛
300年前,地處商南縣金絲峽鎮武關河下游的先民們,懷揣著五彩的夢想,聚族而居,開荒種地,但肆虐的洪水一次又一次地撕碎了他們對于幸福生活的憧憬,先民不得不修建了一座二郎廟,以祈求神靈護佑蒼生。盡管如此,幸福的生活距離他們仍然非常遙遠。
70多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村民們不屈不撓、埋頭苦干,終于擺脫了貧困,走向了小康。
今天,1500多名二郎廟群眾在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同時,昂首闊步奔向新時代。
搭建一座從鄉愁守望到鄉村振興的精神文化之橋,二郎廟村史館便應運而生。
建一座村史館,匯聚村民“傳家寶”
虎年的春節剛過,武關河畔的二郎廟村,山桃早已相繼盛開。
2月7日,節后上班的第一天,二郎廟村委會二樓的辦公室里,30多個人像山上的桃花一樣笑容燦爛,他們在談論著同一個話題——修建二郎廟村史館。“修建村史館是大好事,要把二郎廟村民埋頭苦干、戰天斗地的70年歷史記載下來,讓后輩們記住并發揚光大。”老黨員王登說完,村民汪從來接過話題:“村史館建好后,要讓我們能經常進去看看,讓群眾留住鄉愁。”商洛日報社駐村第一書記馬澤平認真地記錄著大家的發言。
圍繞村史館建設,村民們這樣踴躍討論,已不是第一次。去年7月,商洛市新一輪鄉村振興幫扶開始,商洛日報社駐村工作隊進駐后,調研發現二郎廟村屬典型的秦楚文化交匯地,陜南傳統農耕文化影響深遠,民俗文化地域特色鮮明,搶救性挖掘保護農村歷史文化、留住文化根脈極為迫切。工作隊便和村兩委就《二郎廟村史館建設實施方案》,組織村里老教師、老模范、老黨員多次研討,吸收了村里鄉賢能人提出的不少建議。
有了群眾的積極響應,幫扶單位商洛日報社從資金、人力、設計上對村史館建設給予全面保障,并逐一細化任務、責任到人,壓實工作進度。駐村工作隊利用2個月時間對當地老物件和文史資料進行了搶救性挖掘,并形成16個章節3萬多字的村史館建設文案,收集、整理有價值老圖片、老物件、舊書籍等共計300多份。
建設村史館也創造了一個凝聚群眾合力的契機。為了項目順利建設,村干部帶頭行動,免費向村上捐贈“傳家寶”,群眾也積極響應,紛紛捐獻了200多件有價值的老物件。當地村民汪伍還主動將5間民房以很低的租金流轉給村委會,作為二郎廟村史館主體建筑。
4月底,占地100多平方米的二郎廟村村史館終于建成,房屋整體充分保留土夯墻、黛青瓦、木椽梁的陜南民居風格,因地制宜劃分為村史室、農耕文化室和民俗文化室3個展室。
藏一館村史,增添十分精氣神
5月1日,在商南縣城定居多年的嚴海琴回鄉探親,當她推開二郎廟村史館那兩扇古色古香的大門時,感覺自己仿佛走進了二郎廟村的時空隧道。在農耕文化展示室里,嚴海琴站在老織布機前,動情地告訴記者,她的太婆就是當地遠近聞名的織布能手,用織出的布匹去換糧食,才救活了她的奶奶,這才有了她。“村史館面積不大,卻存放著村里不少壓箱底的‘寶貝’,帶著漆痕的割漆籃、漆刀,還有陶罐、鋤頭、犁鏵等古老的農具,它們都留有二郎廟村人的溫度,每個物件背后都珍藏著老一代人的動人故事。”嚴海琴說。
二郎廟村史館不僅讓當地群眾找到了鄉愁之“根”,也讓群眾在一館“苦干勁”里,找到了鄉村振興之“魂”。村上通過村史館展示王、楊、汪、孫“四大家族”的鄉賢名人與其良好的家風家教,培養當地村民弘揚鄉賢精神。村史館里的老物件、新舊圖片對比,充分展現著二郎廟村民數百年來沉淀的耕讀傳家、崇德向善、埋頭苦干、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村兩委還堅持建館為民,積極組織老黨員、老干部、學生等入館參觀,把村史館建成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休閑書屋”,以此涵養鄉風文明,增強群眾的文化自信和對鄉村的熱愛之情。
今年6月4日,端午節期間,二郎廟村史館里,12歲的村史館公益講解員、小村民嵇翔枚在老物件鐵鉆子旁,繪聲繪色地說:“這個鐵鉆子是我們的祖輩用來修補鐵鍋時自創的工具,充分體現了二郎廟人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品質,我們將這些品質進行挖掘,和歷史上二郎神不畏艱辛、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結合起來,就能濃縮二郎廟人‘勤儉持家、艱苦奮斗’8個字的本土精神,我們將在這個本土精神的陪伴下,走好鄉村振興路。”話語剛落,引來一片掌聲。
自2022年5月開館以來,村上已先后組織了20多場次村民、學生參觀活動,群眾和游客自發前來參觀達5000多人次。如今,二郎廟村史館已成為當地群眾文化活動的新陣地和網紅打卡地。通過建設村史館和相關文化載體,群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增強了,村子更美了;鄰里糾紛減少了,民風更淳樸了;好人好事更多了,村風更文明了;自主創業就業意識更強了,鄉村振興斗志上來了。
亮一館名片,激活幾許新動能
二郎廟村毗鄰陜南唯一5A級景區金絲大峽谷,距核心景區只有15公里,碧水潺潺的武關河繞村而過,形成天然的太極灣,郁郁蔥蔥的湘子崖聳立在村子后面,景色迷人。2018年,二郎廟村被評為陜西美麗宜居示范村,發展鄉村休閑游潛力巨大。
為了推動創建村史館破題鄉村文化振興,激活鄉村振興“整池水”,二郎廟村將村史館與村檔案館、村方志館、農家書屋等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結合起來,與黨史學習教育基地、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結合起來,充分挖掘村史館的文化價值,實現一館多用,將村史館打造成聚民心、暖人心的文化“加油站”。
村上借助駐村幫扶單位商洛日報社的媒體宣傳優勢,把村史館作為推介二郎廟村的窗口,以此講好二郎廟村美麗宜居鄉村好故事。幫扶單位先后聯系省、市、縣多家媒體對村史館進行宣傳,制作二郎廟村史館宣傳短視頻50多個,吸引市內外20多名網紅人士到村里采訪,拍發短視頻,最大限度地將鄉音、鄉情、歷史變遷和產業振興展現出來。通過宣傳推介,村史館里的展品“活”了起來,二郎廟村的人氣“旺”了起來,良好的鄉村形象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內涵和活力。
村上還將村史館的建設與秦嶺山水鄉村建設融合,與鄉村休閑游功能配套設施建設有效銜接,為賦能鄉村振興開創良好局面。借助村史館建設契機,村上巧妙利用當地群眾“古樹底下拜干大”的古樹文化,賦予300年皂角古樹新時代文化內涵,打造出了“民心樹”文化廣場,通過舉辦文化活動、全民健身、農民豐收節、環境整治紅黑榜評選等活動形成“人人講文明、戶戶謀發展”的正氣新風。村史館建成后,村上成功吸引在外務工人員回鄉創業,打造了陜南茶館和農家樂項目,傳承當地的茶文化和金絲十三花飲食文化。村上還挖掘文化資源,利用火箭殘骸落地二郎廟,開發出了衛星科普基地;利用現代香菇產業基地打造了食用菌采摘體驗園;借助旅游人氣,創建了二郎廟香菇、蜂蜜、花生油、手編草鞋等多個“農旅文”特色產業品牌,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二郎廟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書晶告訴記者,二郎廟村將村史館作為鄉村振興的“精神家園”,正在撬動鄉村文旅發展新引擎,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帶動群眾口袋鼓起來、腦袋富起來、生活美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