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石軍
綿魚嘴親子休閑露營基地
綿魚嘴大橋
漂亮整潔的毛坪村
說起武關河畔的村子,毛坪是個不得不提的地方。
毛坪村坐落在武關河東岸,像深入商南腹地的一個半島。去毛坪村,要跨過寬闊的武關河,過去河上沒有橋,冬天小心翼翼踩列石走木板,夏天卷起褲腿蹚水過。記得上初中那會兒,我騎著自行車到毛坪同學家里玩,扛著車子過橋時腳一滑跌落河里,刺骨的河水瞬間將腿凍麻了。
那時,每逢武關河發洪水,毛坪人需要翻到相鄰的商南縣青石溝,再翻過一座大梁才能到達西磨溝嶺312國道上,或者繞遠道經過清泉、清油河鎮,出行極為不便,毛坪人盼大橋盼了幾輩子。為了修橋,毛坪人也沒少想辦法,曾經動員群眾投工上勞修起鋼絲橋,結果剛修好,又被一場大水沖得七零八落。
二十多年前,這里出了一位叫楊松梅的女支書,她用頑強的毅力跑縣上找領導,尋資金爭項目,終于在武關河上建起新的鋼絲橋。8年前,當地黨委、政府又在鋼絲橋上游不遠處建起一座水泥大橋,徹底解決了毛坪人的出行難題。
從武關河西岸向東眺望,漂亮氣派的大橋如彩虹飛渡武關河上,鋼絲橋完成了歷史使命,掛滿彩色的風車,成為一道景觀橋。對面半坡上,“茶鄉毛坪”幾個大字赫然醒目。
沿著寬敞潔凈的柏油路爬上山埡,進入一段狹窄的山谷,一公里不到,眼前豁然開朗,一方盆地向東延伸,土地平整,屋舍儼然,雞鳴犬吠,村民悠然自得,宛若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毛坪村這幾年迎來快速發展時期,主要得益于茶葉的大面積種植。唐朝“茶圣”陸羽在《茶經》中記載,商洛武關西洛水為飲茶用水的上上水,列入“天下二十佳泉”。多年來,勤勞智慧的毛坪人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從鄰近的商南縣引進龍井、白茶、黃茶、陜茶等優良茶種,建成標準化茶園 800 畝、高山巖茶5200畝,全村種植茶葉6000畝,戶均茶園20畝,人均茶葉年收入達到3000元左右,使毛坪村成為丹鳳縣唯一以茶產業為主的村子,“茶鄉毛坪”“北緯33.33°中國最北綠茶產地”等名號不脛而走,“我在毛坪有塊茶”勾起很多外地游客的向往。
近些年,毛坪村建起了茶博園、茶博館、村史館,開發蘭花谷、廟梁山古寨,辦起農家樂,發展狝猴桃園,成為集茶園觀光、休閑度假、鄉村旅游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站在村部后面半坡上俯瞰,大片茶園郁郁蔥蔥,石板梯田錯落有致,竹林黛瓦交相輝映,勾勒出一幅富有詩意的田園風情畫。
從毛坪溝口上溯,武關河水蜿蜒曲折,兩岸山高谷深,植被十分茂密,常常幾公里荒無人煙。大河兩岸宜居的地方很少,房屋耕地多數分布在山溝或梁上,沿河稍微開闊一點的地段,早已被山溝里搬出來的群眾占據了。
接著,我來到段灣村綿魚嘴。綿魚嘴地形比較特殊,從東向西伸出一條蝌蚪狀的山脈,使武關河水在此形成一個大轉彎。
20世紀70年代大興農田基建那會兒,當地公社組織社員大會戰,將蝌蚪尾部斬成一個深壕,在原河道上壘起大石練,使武關河水由彎變直,并在河上架起一座高大的石拱橋,成為通往武關河下游的咽喉要道。同時,從附近山上拉來土壤,將原來的河道墊起,變成大片肥沃的良田。
1987年6月5日,武關河流域突發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滔天巨浪流到綿魚嘴時,由于行洪不暢,大水沖破西邊的大堤,將原來一彎好地全部沖為亂石浪。
不屈不撓的武關人,在當地黨委、政府帶領下再次上勞大會戰,在原址上斬寬豁口,重新修起大堤、架起大橋、恢復耕地,并在北岸建起移民新村,將村活動室、段灣小學遷入此地,最近還建起水產養殖垂釣園和親子休閑露營基地,成為網紅打卡地。
站在綿魚嘴大橋向下俯瞰,滾滾河水流過石床,激起滔滔浪花,又跌落深潭里。洄游到此的魚類躍升到上游有一定難度,很多綿魚、白魚條、花瓣魚匯聚在潭里。
近年來,當地政府加大了武關河流域魚類保護力度,實施人工增殖放流,對違紀違法行為嚴處重罰,再也沒人敢在綿魚嘴捕魚了,武關河的水質有了明顯改善,魚翔淺底的景象再次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