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南書堂 馬澤平
“每次走進村史館,我總要看看這兩張道路圖,這是我們奮斗半輩子的印證。”11月7日下午,在商南縣金絲峽鎮二郎廟村村史館第一展室里,村民嵇發武指著村莊道路變遷圖,興奮地對一同前來的村民王詩堂說。
2022年,二郎廟村建起了村史館,農閑之余,村民們都喜歡來這里轉轉看看,嵇發武和王詩堂更是常客。他倆曾一起在二郎廟村搭班子當村干部20多年,見證了通村路從無到有、從窄到寬、從通到美的每一步發展,村史館里的展陳,一次次勾起他們共同的記憶。
二郎廟村地處武關河下游,受陽坡嶺和武關河山水阻隔,交通不便,長期以來,村民只能依靠河間臨時木橋和山間小道出行。王詩堂回憶,30年前,全縣搞扶貧開發時,村上爭取了5萬塊錢資金購買炸藥,他時任村委會主任,嵇發武任黨支部書記,他們帶領村民吃住在工地上,肩挑背扛,鑿山開路,修出一條便道,從此打通了二郎廟村的瓶頸。“2015年,脫貧攻堅戰打響以后,上級政府投資,對原先的便道進行了重修,現在的這條路寬敞平坦,又有護欄路標、風景樹,別說走在上面的感覺,光看著心里都舒服。”王詩堂說,二郎廟村曾經因路而困,如今因路而興,出入方便了,香菇、茶葉、旅游產業也發展起來了,村里人的日子越過越滋潤了。
兩個已退下來的老村干部談興正濃,村委會副主任甘鋒湊過來,樂呵呵地指著教育變遷圖說:“左邊照片里就是我們當年上學睡覺的架子床,那時條件差,晚上冷風從破窗洞往宿舍里直灌。再看右邊這張照片,現在的村教學點,這么漂亮,教學設備這么時尚,真叫人羨慕。”“只有在對比中,才能看到教育的大變化。能在這么好的學校讀書,是娃娃們的福氣呀。”嵇發武說。
村民汪禮龍也被村史館里面爽朗的說笑聲吸引了過來,他擠在新舊民居照片前,指著那些老房子,說著它們轉身變為漂亮民宿的故事。他說:“要說二郎廟發展變化快,我家最明顯,以前的老土坯房,現在被村里租回去改作民宿,時不時就有游客前來居住,哪能想到我們農家戶還能每月領著租金過日子!”
近年來,二郎廟村利用山水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不僅爭取項目建成了露營地,利用村民閑置房屋建起了鄉村民宿,而且建起了標準化茶園,完善了現代化香菇產業設施,發展起百畝水雜果采摘基地,僅僅幾年時間就一躍成為商南縣的鄉村振興排頭兵。目前,全村脫貧戶人均純收入13346元。
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二郎廟村的文化建設也在全面推進。在商洛日報社的幫扶下,村上除了村史館,還建起了“民心樹”文化廣場、陜南茶文化體驗館等一系列文化新項目,為鄉村振興帶來了人氣和活力。
從老石磨、老紡車、老房子,到新學校、現代產業園、民宿小院,村史館里的每一張照片、每一件實物都承載著二郎廟村的發展變化和村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村黨支部書記王書晶說:“村史館是二郎廟村民的‘精神家園’,村上將用好村史館,使大家在憶往昔、話發展中,不斷激發建設美好家鄉新動能,把二郎廟村發展的步子走穩走實,讓鄉村振興藍圖早日在二郎廟村變成看得見、摸得到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