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劉超
商南,依秦嶺東南而居,緣丹江潤澤而興。這里青山疊翠、風光旖旎,被譽為大秦嶺最美的封面,吸引著許多藝術家徜徉在山水間,探索多彩畫卷里的自然魅力。
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是商南縣高標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創建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的絕佳條件。多年來,商南縣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科學經營生態資源,循環發展生態經濟,積極打造示范工程和生態品牌,廣泛宣傳生態文明理念,努力提升環境監管水平,大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目標愈加清晰。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7.3%,出境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在國家Ⅱ類標準,全年空氣優良天數保持在330天以上,取得了“中國天然氧吧縣”“全國綠化模范縣”“國家衛生縣城”“陜西生態建設強縣”等見證商南生態優的亮眼榮譽。
厚植生態底色,是商南縣上下推動綠色發展的根本遵循。商南縣通過“南茶北移”,用60年篤志富民的奮斗把茶葉發展為縣域主導產業,擴建生態茶園25萬畝,茶山新綠成為商南的魅力之色。以“一江四路五河”為主線,大力實施城鎮綠化美化、綠色長廊、綠色家園、水岸綠化、景區景點綠化等工程,統籌開展封山育林、天保工程、重點防護林工程。在轄區10個鎮(街道)萬畝荒山實施橡櫟側柏工程,每年開展全民義務植樹,加快特色農林產業培育。打造了丹江兩岸、滬陜高速沿線萬畝綠色長廊,打造了后灣、太子坪、二郎廟等30余處美麗鄉村示范樣板工程,“綠色商南”版圖不斷擴展,生態底色更加厚重。
在商南,綠化護林保生態的歷史由來已久,湘河鎮梳洗樓那塊130余年前的護林碑,就足以見證商南人在歷史上愛林護林的決心。生態大保護的歷史責任傳承至今,新時期的商南人更是把踐行“兩山”理念、護好生態根基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堅持保護優先,嚴守源頭底線,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和“三線一單”管控要求,優化評估生態保護紅線,全區域開展秦嶺“五亂”整治行動,先后解決影響秦嶺生態突出問題50余起,查處各類破壞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案件1200余個。堅持打好“減煤、控車、抑塵、禁燃、增綠”組合拳,拆改燃煤鍋爐18臺,全面關停黏土磚廠16個,取締夜市燒烤攤點20余處,持續發力守衛“商南藍”。深化重點流域、飲用水源、黑臭水體、入河排污口、地下水污染、工業聚集區等水污染治理,扎實推進“一河一策”“一斷一策”等治水行動,實施城區污水管網改造和污水處理廠提標擴容、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等70余個水環境治理項目,持續加強水生態治理與保護。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預防,不斷完善農用地安全管控措施,全面開展涉鎘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環境監管和排查整治,治理39畝重度污染耕地并退耕還林還草,建成4個中輕度受污染耕地,受污染耕地土壤防治率達100%,治理廢渣堆存10處,完成19個礦山生態恢復治理項目,全面系統守好土壤安全、護好生態根基。
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共進,是商南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圍繞生態茶城、產業新城、旅游名城、康養慢城“四大名城”建設目標,積極培育生態農業、綠色工業、全域旅游、康養宜居“四大產業高地”。打造了國家5A級旅游景區金絲峽、4A級旅游景區闖王寨全茗度假區、北茶小鎮等,多個有特色、有亮點、有深度的生態旅游文化品牌;研發了茶葉、狝猴桃、食用菌等,一批有規模、有名氣、有效益的綠色農業品牌;發展了綠色建材、釩、硅、鎂等,有潛力、有空間、有動力的現代綠色循環產業集群;茶旅康養融合示范園、金絲峽康養游樂園、陽城驛特色民宿等,一批康養項目建成并投入運營。同時,積極挖掘獨具特色的商南美食、菜系、非物質文化、茶文化,發展餐桌經濟、鄉村經濟,發揮特色產業優勢,推動多產融合發展,實現了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并舉、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發展目標。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商南縣深化“兩拆一提升”三年行動,扎實推進“改三線、抓五化、治十亂”工程,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經營方面下足功夫,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實施了7個城市功能提升項目,建成休閑公園4個、口袋公園18個,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3.1%,使自然風光浸潤的“生態景區縣城”更有氣質、更具魅力。
商南縣持續辦好領導干部和企業法人“環保大講堂”,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環保法治意識。把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宣傳方式有機結合,多平臺、多渠道同步推廣信息宣傳,不斷擴大宣傳覆蓋面和影響力。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六進”宣傳活動,深入普及生態文明思想和綠色低碳生活理念,使宣傳教育起到春風化雨的顯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