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張 宏
美麗鄉村法官廟村
為切實解決困擾搬遷群眾生活的“菜籃子”問題,法官鎮實施了愛心菜園項目。目前,400塊菜園已免費分配到戶,搬遷戶搶抓節令有序點種時令蔬菜。
舉辦傳統農耕插秧節
清泉飛瀑,荷花魚塘,稻田翠綠,茶山環繞。初秋的山陽縣法官鎮,目光所及皆是美景,處處涌動創業熱潮。
“這幾年,產業越做越強,農民收入也水漲船高。”站在蓮菜套養小龍蝦池塘邊,陜西秦嶺鴻福農旅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傳慧感嘆,“這里生態宜居,返鄉創業是正確的選擇。看著法官鎮一天一個新變化,我們也有一種建設家鄉的成就感。”
短短幾年時間,法官鎮從一個不知名的小鎮,躍升成為省級鄉村振興示范鎮、3A級旅游景區。龍頭企業帶動和產業轉型升級,在這個小鎮積蓄了強勁動能。
今年以來,法官鎮按照整流域產業示范帶建設要求,圍繞靳家河和兩岔河流域,高標準規劃促進面上產業有規模,精準幫扶促進戶戶有產業,結實鏈條促進經營主體與農戶共同發展,基本實現了產業發展、主體壯大、群眾增收的良好局面。
產業謀劃:農民有業可從 就業有錢可賺
平地種糧,山上種茶,門口就業,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政府給咱謀劃得好,我種植了20畝茶葉,流轉給福青山茶廠,一年流轉費1萬余元。我們夫妻兩個人在茶廠就業,年收入6萬余元。”法官鎮黃家店村塔園溝組村民瞿詩財高興地說。
農民增收,產業是關鍵。法官鎮在加大產業幫扶力度、探索聯農帶農機制中,不斷求實、求新、求變,給全鎮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今年以來,法官鎮聚焦“一園帶四業”規劃布局,以丹山源農業科技產業園為核心,大力發展糧食和油料作物等,培育高山有機茶傳統產業和艾草特色產業,帶動農戶在家門口實現增收。
該鎮按照“山上山下、長短結合”的思路,在高速路和黃漫路沿線山地宜茶種茶,在山下種植油菜,在低處坡地逐步栽種核桃,在林下新套種中藥材,而在整流域基本農田、房前屋后空閑地,大力引導群眾種植水稻、玉米、大豆、花生等短平快產業項目。
在產業到戶實施中,該鎮重點圍繞優化群眾收入結構、提高經營收入占比,全面摸清全鎮勞動力底數、產業現狀、市場主體、帶動農戶等情況,建立有產業戶、可發展產業戶和無勞動能力戶三類戶臺賬,堅持一戶一策,落實網格員包抓責任,促進有產業戶持續做大、可發展產業戶積極發展短平快產業、無勞動能力戶通過經營主體帶動,確保所有農戶在產業發展中實現增收。
事實上,沒有條件發展產業的農戶,照樣能增加收入。56歲的村民徐唐鳳是法官鎮法官廟村高田組脫貧戶,其兒子因腳部受傷不能從事體力勞動,兩個孫子上學,她將一部分土地流轉后,進入企業務工。“艾廠建在村子里,我抽空就去除草、割艾、晾曬,每季度能領3000多元工資。”徐唐鳳說。
企業發展什么?群眾要干什么?這道民生考題,檢驗的是膽識與作為。通過變化看法官:產業謀劃到位,農民有業可從,就業有錢可賺。
法官鎮按照縣上要求,對全鎮所有勞動力實行人員年齡分段、勞動力分類、適合人群分崗,在6個村(社區)和荷花園移民搬遷點設立就業服務保障站7個,并依托貧困勞動力就業臺賬系統,實行跨部門聯動、多力量整合,探索建立就業務工大數據平臺和就業供給、需求、培訓3個數據庫,推動零散務工向有組織的穩定就業轉變,今年已實現轉移就業6411人,其中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就業2359人。
企業帶動:降低農戶風險 實現合作共贏
船小只怕浪高,志大不怕艱險。對于農民來說,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不足,導致他們產業發展停留在傳統的踏步階段。
如何突破單打獨斗的經營模式,怎樣建立有效機制實施產業聯動?法官鎮圍繞解決產業發展誰來帶、誰來引的問題,推行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三大帶動”,壯大茶葉、糧食、艾草產業,持續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把農戶牢牢地鑲嵌在產業鏈上。
法官鎮黨委書記雷丹萌說:“今年全鎮新培育丹山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秦嶺鴻福茶文化公司2家,新建丹山源農業科技示范園、茶葉無性系繁殖基地、水稻油菜種植基地3個項目,續建瑞君生態、艾草2個園區。目前,全鎮現有企業17家、合作社33個、家庭農場27個、村集體合作組織6個,累計帶動農戶2100戶5600人。”
經營主體聯農帶農,極大降低了農戶風險,實現了多方共贏。以陜西丹山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規劃建設6條農副產品生產線、300平方米的大賣場、400平方米的電子商務服務中心、200平方米的實驗室、1000平方米的育苗溫控室。
據了解,該公司實行財產收益、生產收益、勞務收益、三產收益“四種模式”聯農帶農,依托產業園區,緊緊圍繞“三變”改革,引導農戶特別是無勞動能力脫貧戶,通過土地流轉、租賃等方式獲得財產性收入。項目用地涉及群眾145戶,其中脫貧戶57戶,戶均年增收800元;通過農副產品深加工,進一步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帶動農民增加種植小麥、玉米、水稻等農作物來獲得經營性收入;項目建成后,直接解決脫貧人口就業100人,農戶可根據實際選擇符合條件的崗位增加工資性收入;示范園兼顧產業和旅游項目,建成后輻射帶動當地餐飲、民宿等第三產業,可帶動姚灣社區、法官廟村發展餐飲等產業,解決就業崗位50個。
產業帶動就業,就業促動生產。姚灣社區黨支部書記謝作安介紹,目前,社區內5家企業,解決群眾就業近500人。
“在家門口就業,掙錢看家兩不誤。”從延坪鎮鐵爐村搬遷到荷花園社區的村民吳福梅說,“孩子小,出不了遠門,我就一直在洪泰制衣廠上班,平均每月掙2800元工資,已經上班3年多時間了。”
據法官鎮荷花園洪泰制衣廠總經理郭延照介紹,企業投資150萬元,購置制衣縫紉設備120套,年生產工服、校服等20萬套,銷售收入500多萬元,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120人,其中脫貧戶66人。
農旅融合:產業轉型升級 收入更加穩固
一個山區小鎮的產業如何發展?站在法官鎮歷史角度看農民增收,只有“新、奇、特”出實招,才能在鄉村振興的舞臺上獨樹一幟。
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法官鎮不斷加快鄉村景觀化、城鎮綠色化和農業現代化步伐,打造秦嶺原鄉農旅融合“升級版”,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農民收入更加穩固。
今年,法官鎮按照全流域連線成片建設目標,圍繞秦嶺山水鄉村建設18項重點任務,推行“凈面、塑形、鑄魂、增顏”四步走,鎮域內實現了從“全域整治”向“全域美麗”的華麗蛻變。持續舉辦采茶節、插秧節、捕撈節等系列活動,以“人流”帶動“消費流”,倒逼種植養殖和生產加工等環節整體再提升,從而實現三產帶動一、二產融合發展。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法官鎮趙家灣茶旅融合體驗區立足當地旅游資源,將茶文化與草編、竹編、藤編、釀酒等農耕文化相結合,充分利用錯落有致的原鄉風貌優勢,積極整合農民閑置房等各類資源,打造餐廳、茶館和網紅打卡區,滿足游客參觀、消費、餐飲、品茶需求,示范帶動周圍群眾發展茶產業、餐飲業、種植和養殖業實現增收。
法官廟村67歲的村民程得桂老人從小練得一手竹編絕活,無論是竹篾,還是玉米殼,經她巧手編織,花瓶、貓窩、籃子、竹篩、果盤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前幾年沒有疫情,游客上門購買工藝品,我一年收入近萬元,這兩年人少了些,賣上四五千元不成問題。”
隨著我市“康養之都”建設進程的加快,健康產業在法官鎮風生水起。該鎮艾草產業園區流轉農戶土地1000畝,帶動45戶農戶通過土地流轉得租金,戶均年增收1200元;帶動本村100人就近就地轉移就業,人均月增收3000元以上;鼓勵農戶利用閑置土地發展種植業,實行訂單收購,畝均增收2000元。
科技賦能提升產品質量。艾草產業園區建立博士工作站,聘請陜西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崔浪軍團隊,為艾系列產品規范化生產提供技術支持,延伸艾產業鏈條,增加艾產品附加值。
“我們以‘科技+’模式,依托美麗鄉村、田園風光背景,鼓勵群眾走農旅融合發展之路,積極培育新業態,示范引領發展一批農產品深加工體驗地和精品民宿,多維度打造城市消費需求熱點,構建娛樂休閑、體驗實踐、旅游觀光一體化的美麗鄉村新格局,努力把法官鎮打造成大秦嶺的封面。”對于法官鎮鄉村振興的未來前景,雷丹萌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