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張 宏
金秋九月,疊翠流金。山陽縣高壩店鎮雙寨村也迎來了“秋蜜”收官時刻,村民們輕輕打開蜂箱,一片一片提出蜂巢,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雙寨村變化很大,我們推行聯農帶農新機制,讓每一戶群眾都能分享蜜蜂產業帶來的紅利。”雙寨村黨支部書記張水娥說。
雙寨村通過多年積累的經驗,已經成為蜜蜂養殖產業專業村。如今,脫貧戶常年在外務工,家中還有自己名下的蜜蜂,年底回家就能分到五成紅利。
2021年前,雙寨村山清水秀,風光旖旎,白墻灰瓦依山而建,百花齊放、蝶飛蜂舞。養蜂,成了雙寨人脫貧致富的共識。
為什么養蜂?憨厚勤勞的雙寨人從蜜蜂身上得到了什么啟示?張水娥給出了答案:蜜蜂具有勤勞精神、團隊精神、奉獻精神、求實精神和自律精神,我們村民愛上養蜂,就是要學習蜜蜂的勤勞精神,艱苦奮斗奔小康。
脫貧攻堅期間,雙寨村因蜂脫貧,因蜂而富,成為全縣生態養殖的一面旗幟。然而,2021年7月23日的一場水災導致堤垮地毀路中斷,箱漂蜂飛花凌落。好不容易培植的富民產業,在這次暴雨襲擊下所剩無幾。
面對天災,雙寨人沒有倒下,在鎮黨委、駐村工作隊和村黨支部的帶領下,他們弘揚蜜蜂精神,樹立信心,重建家園,一個美麗的“蜜蜂村”再次復原。
今年以來,山陽縣委、縣政府不斷強化產業幫扶力度,持續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大力實施小種植、小養殖、小田園、小加工、小商貿的“五小”經濟,因地制宜規劃產業,力促農村弱勞動力增收致富。
在雙寨村黨群服務中心南側,剛修起的河堤巋然不動,河堤旁的一塊草坪上,擺放著300多箱蜜蜂,蜂箱側面標注著編號、產品名稱、養殖戶姓名和類型、技術指導人、聯農帶農類型等。整個草坪響起“嗡嗡”的蜂鳴聲,小小的中華蜂振動著翅膀,一會兒鉆進蜂箱,一會兒又從蜂箱爬出來飛向遠方。
“村上注冊了雙寨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村集體養蜂300箱,為脫貧戶、監測戶代養178箱,村上聘請了3名技術員進行日常管理,帶動脫貧戶、監測戶40余戶。”張水娥指著周圍的蜂箱說,“受去年水災影響,群眾的產業受到了重創,今年5月才重新起步,目前全村養蜂2500余箱,第一茬生產蜂蜜1萬余斤。”
養蜂增收能致富,“甜蜜”生活有奔頭。在雙寨村,家家養蜜蜂、戶戶學技術蔚然成風,成就了一批“土專家”“蜂秀才”。像熊興成、熊家智等養蜂能人,紛紛走出家門,當起技術員掙著高薪。
雙寨村3組村民熊家智今年55歲,他已經有七八年養蜂經驗。前些年,熊家智在外地當技術員,月薪4000元,今年由于身體原因出不了門,就在家里為鄉親代理養蜂。
“熊家仁、張遠龍、陳雙梅3戶脫貧戶在外務工,我為他們代理養蜂30箱,村集體每箱補助200元,政府每箱獎勵200元。”熊家智說,“脫貧戶不用出一分錢,代養所產的蜂蜜利潤,我與脫貧戶各分一半。脫貧戶始終保持10箱蜂的底數,每年分出的蜂歸我所有。”
熊家智介紹,正常情況下,每箱蜂可產蜜6.5公斤以上,每公斤按100元計算,一箱蜂年收入650元。農戶銷售不了的蜂蜜,村集體經濟按35元兜底價收購,只要農戶養10箱蜂,一年額外增收四五千元不成問題。
張水娥說,目前村集體經濟積累21.7萬元,全村人均純收入突破1.1萬元。
“雙寨村是高壩店鎮的蜜蜂養殖專業村,通過村集體示范帶動、能人大戶代理養殖等幫扶途徑,把全村農戶鑲嵌在蜜蜂產業鏈上,從而實現家家有產業、戶戶能增收的目的。”山陽縣高壩店鎮黨委書記董善平滿懷信心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