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尚鋒 通訊員 朱 鷹
“我們村上兩戶群眾因一棵柿子樹吵了起來,村調委會一幫人腿都要跑斷,村里群眾都點名要你來調解。”10月21日一大早,山陽縣板巖鎮曹家寺村黨支部書記曹俊趕到鎮司法所,拉起張玉花就往村上趕。
“不讓我夾柿子,我就把樹砍了!”
“誰把我樹砍了,我就和誰沒完!”
……
張家的柿子樹長在劉家的自留地里,張家人外出務工十幾年,劉家卻把樹給占了。兩家為了柿子樹吵了好幾年,眼下滿樹的柿子紅了,兩家又吵了起來。
張玉花進村入戶走訪調查,村民們怕“惹人嫌”,都避而不談。腿跑困了,嘴皮子磨破,事情卻沒有一點進展。
“既然問人問不出真話,那我就去問樹,興許樹會說話。”張玉花心想。
一棵粗壯滄桑的柿子樹長在地中間,張玉花伸開臂膀愣是沒合攏。
“老者,你看這柿子樹有多大樹齡?”張玉花在田埂上遇到一位老者,微笑著拉家常。
老者放下手里的紅薯蔓說:“和我年齡差不多,我記事就在這樹上夾過‘火柿’,咋不得六七十年啦!”
交談中,老者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張家的樹長在劉家的自留地里,張家又多年不在屋,時間長了,劉家夾柿子就夾順了……
為了進一步核實情況,張玉花幾乎走訪遍了村里60歲以上的老者。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張家老人被比自己女兒還小的張玉花感動了,當即承諾以后每年夾了柿子分劉家一半。張玉花又走進劉家,轉述了張家的意見,又陳述了走訪調查的結果。劉家人當即慚愧難當,悔不當初。
“還是花兒說得對,遠親不如近鄰。以后這柿子我們兩家對半分,一家削柿餅,一家燒柿子酒!”吵了好幾年的張、劉兩家終于握手言和了,圍觀群眾都向張玉花豎起了大拇指。
“花兒是我們村的好判官,不管啥糾紛,只要花兒用法、理、情一比劃,‘疙瘩’就解開了。”張玉花解開了張、劉兩家的“疙瘩”,年逾古稀的張大娘逢人就說。
短發扎在腦后,袖子高高挽起,走起路來步伐輕盈有力,眼神堅定而自信,渾身散發著朝氣與活力。初次見面,板巖鎮司法所所長張玉花就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今年37歲的張玉花是洛南縣人,2016年參加工作。從事人民調解工作以來,她調處各類矛盾400多起,化解疑難糾紛56起,調解成功率100%。
“群眾利益無小事,凡是涉及到群眾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的事情,不管事再小、路再遠,我都會揣著一顆公心、耐心細致地去調查、去勸導、去解決。說白了,調解工作無非就是跑跑腿、磨磨嘴,群眾的心結解開了,糾紛也就化解了。”說起從事調解工作的感受,張玉花微笑著說。
2022年正月,板巖鎮青粱寨村60多歲的王某因子女不盡贍養義務被送到鎮政府便民大廳。了解情況后,張玉花詢問了老人的身體狀況,當即聯系青粱寨村委會負責人,暫時安排了老人的住所后,還將丈夫給自己買的新電熱毯送給了老人。
原來,王某是雙女戶,女兒相繼出嫁,老伴前幾年也因病去世,其生活一時間沒了著落。生病以后,王某在兩個女兒家吃起了“流水席”。春節過后,女兒女婿都要外出務工,王某就沒了落腳和
吃飯的地方。
“家有 一老,如有 一寶!你要是能把你媽接過來,一家人感情上也有個依靠。”圍著火爐,張玉花耐心地勸說。
“我們兩口子日子過得緊,一個人出去掙錢根本不夠用,再說了娃一天大出一天,用錢的日子還在后頭哩……”老人的大女婿低著頭說。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娃以后要是知道自己的外婆曾經無人照看還流落街頭,娃們會咋想、咋說?再說了,現在國家的政策好了,看病有醫療保險,每個月都有養老金,還有退耕還林補助款,這補貼、那補貼,經濟上你絕對吃不了虧!”張玉花繼續勸說。
張玉花苦口婆心,將心比心,大女婿被說動了,高高興興地接了王某回家。小女婿見此情形,趕忙給老人送去了生活用品。
群眾說張玉花像春天的太陽,走到哪里就暖到哪里。
2023年10月,張玉花被司法部授予“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榮譽稱號。張玉花“根”扎得更深,干勁更足了。
結合多年工作經驗和各村實際情況,張玉花先后指導組建了鎮、村兩級人民調解委員會15個,選任調解員50多人,從卷宗制作、法律知識、調解技巧等多個方面先后開展調解員培訓20多次,不斷促進全鎮調解工作上臺階、提水平。
“鄉賢能人、老黨員、退休教師、返鄉創業知識青年都是我的培養對象,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在當地有一定群眾基礎和威望,對村情、戶情也更加清楚,吸收他們進調解委員會更容易開展工作。”張玉花說。
“獲得了‘國字號’榮譽,玉花同志跑得更勤了,在群眾中的聲望越來越高了,人們都叫她‘金牌調解員’。在板巖鎮,鄰里鄉親有啥矛盾糾紛都愿意接受張玉花調解,最關鍵的是她能找得到,調解得好,矛盾雙方能滿意!”板巖鎮鎮長王勇說。
民生無小事,點滴暖人心。張玉花把群眾的“心上事”當成自己的“上心事”,雖然大多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張玉花卻樂此不疲,往往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斷提升群眾的滿意度,成為名副其實的“金牌調解員”。
“我將用腳步去縮短與群眾的距離,用法、理、情去化解群眾心里的‘疙瘩’,不斷努力當好矛盾糾紛調解員和普法工作宣傳員。”張玉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