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孝竹
寇亞平在雞舍撿雞蛋
朱志永(右)收藥材
張闖給牛添飼料
近年來,隨著項目、資金、人才快速集聚商洛,一些在外打工者陸續回到商洛這片熱土從事種植業、養殖業或投資辦廠……紛紛開始了他們的創業夢。之所以回來,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根在商洛,想讓鄉親擺脫貧困,想讓家鄉更加富饒,想帶領鄉親共同富裕。
帶著鄉親共同富
“桔梗兩塊一斤,最多兩塊一角一斤……”日前,記者走進位于商州區牧護關鎮的林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只見一位個子不高、穿著樸實的平頭男子拿著手機大聲地說話。該男子是商州區林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朱志永,每天向他咨詢藥材收購價格的電話有二三十個。因為大多數咨詢的人都是老年人,聽力不好,朱志永接電話時已習慣性地大聲回話。
今年41歲的朱志永是牧護關鎮韓峪川村人,從小身處深山,生活十分拮據,他覺得只有走出大山才能出人頭地。成年后,朱志永外出打工。后來,朱志永在一家外貿公司履職,待得時間久了,他看到物流行業發展前景廣闊。2000年,朱志永拿出全部積蓄在浙江開了一家貨運站,生意蒸蒸日上。
天有不測風云。2014年,朱志永遭遇了一場車禍,需要長時間休養,他就返回商洛。一次偶然機會,他聽一位做出口生意的朋友說需要大量中藥材白及。當時白及的價格很高,市場供不應求,這讓朱志永萌生了種植白及的想法。由于沒有種植經驗,怕風險大,他起初只種植了10多畝白及。就是這批白及,讓朱志永從此與中藥材結緣。他種植的白及由朋友訂單收購后出口,行情十分看好。周邊村民看朱志永種植白及收獲頗豐,大家紛紛種植白及并出售給朱志永。
2018年,牧護關鎮村民跟著朱志永種植中藥材1800多畝,主要品種有白及、豬苓、蒼術、葛根等。然而好景不長,后來白及的價格出現斷崖式下跌,種植白及面積較大的村民都有了虧損,但周邊村民仍然跟著朱志永種植中藥材。村民種植的中藥材不愁銷路,因為朱志永會以高出市場的價格應收盡收,最大限度讓村民獲利,讓大家不吃虧。
朱志永說:“大家跟著我種藥材,我不能虧了人家。大家賺到錢了,也會更放心地跟著我發展藥材產業。”
朱志永常常會根據藥材收購價格來調整種植藥材面積的多少,收購價格高時,朱志永就會多種些,村民也會跟著多種些。朱志永說:“我保證不了種哪種藥材一定能掙錢,還是得村民自己評估,根據自家實際情況選擇種植藥材的種類。我決定不了市場價格,但只要村民送來藥材,我都會收購。”
2021年,連翹價格上漲,朱志永大面積種植連翹,村民紛紛跟著種植。然而,連翹成熟后,村民送來晾曬好的連翹大多數“炸”開了,影響價格。為了提升連翹的收購價格,朱志永專門買了一套設備進行連翹初加工。后來,他收購鮮連翹時,先把鮮連翹蒸熟后再晾曬,這樣連翹便不會“炸”開,價格也能高一些。
平時,朱志永會優先收購本地藥材,只有滿足不了藥廠需求時,他才外出收購。需要加工的藥材,朱志永就雇傭附近村民,讓村民通過務工增加收入。
朱志永說:“山里人就是靠著在地里奮斗生活的!我沒有多大能耐,讓大家跟著我種植中藥材,幫大家過上好日子,我就很開心。”
把養殖業當事業
商州區沙河子鎮拉林子村是一個人口與土地面積都不算多的村莊,距離市區不到10公里,村里人多數在城區務工。但也有一部分人留在家就近創業,依靠奮斗支撐一家人的生活。
在拉林子村的一條山溝里,坐落著十幾個廠房,飼養著13萬只蛋雞,其中有一處是村民寇亞平的廠房,目前他飼養了1萬多只蛋雞。
2008年,寇亞平一邊在外務工,一邊在家養殖蛋雞。隨著蛋雞穩定發展、收益提高,這讓寇亞平看到了創業希望。能在家門口創業,是寇亞平很久以前的想法,他也一直為這個想法努力拼搏。2015年,寇亞平拿出多年積蓄流轉土地、建設廠房,決心發展規模養殖。
蛋雞養殖是寇亞平的第一次創業。為了搞好養殖,他先后多次前往外地大型雞場考察。回來后,他在養殖場劃分出育雛室、蛋雞室、料庫、蛋庫、晾曬場等功能區,并在育雛室、蛋雞室內裝置喂料機、刮糞機、排風機等機械,最大限度為蛋雞提供適宜的環境。
蛋雞最怕空氣不流通,這樣容易引發雞呼吸道疾病。寇亞平每天就睡在雞舍里觀察蛋雞。管理1萬多只蛋雞十分辛苦,每天晚上和清晨,寇亞平都要到雞舍查看雞的精神狀態、進食速度、聲音頻率、溫度把控等。
勤奮好學的寇亞平經過長期觀察和總結,總結出了一條養雞心得。他說:“雞昂首挺胸,進食正常,就是健康雞。雞呼吸沉重,或是有呼嚕聲,就是呼吸道不好,得治。蛋雞治療要求是無抗藥、純中藥……”如今,寇亞平進入雞舍后,就算是關了燈,只聽雞的聲音,他就能判斷雞群里有沒有雞生病。
為了搞好蛋雞養殖,寇亞平先后考察了多個飼料廠,后來又請來兩名技術員傳授他飼養技術。
蛋雞產蛋期對蛋白質要求高,寇亞平經過多年觀察,最終確定了以玉米為主、配以精料的飼料,這樣讓蛋雞既能吃飽,又有足夠的蛋白質。到了產蛋期,寇亞平整天都待在雞舍里撿雞蛋,最多時一天能收500多公斤雞蛋,他常常忙得腰酸背疼。
2019年,雞蛋價格下跌,一公斤雞蛋成本得8元錢,收購價最高只有7.8元。1萬只雞每天近4000元的飼料卻是一分錢也不能少,寇亞平只好四處借款維持。寇亞平說:“養雞前我沒有一分錢負債,沒想到養雞養到負債累累。但是創業就有風險,既然干了養殖業,就得堅持下去。”
盡管市場雞蛋價格一直低迷,寇亞平卻不曾放棄蛋雞養殖,因為這是他的事業、一家人的希望。
2022年10月,雞蛋的價格迅速上漲,這讓寇亞平看到了希望。寇亞平說:“我一家人發展能力還是有限,我們村有13家蛋雞養殖戶,我想聯合其他養殖戶一起注冊拉林子村的品牌雞蛋,讓更多人知道我們拉林子村的雞蛋。”
回歸鄉村闖市場
“我想在村子修建一座農場,給村口做綠化,靠近河流的荒地修建旅游休閑區,讓更多人到我們這里休閑娛樂,讓村子富起來,熱鬧起來。”今年36歲的張闖徐徐道出自己的規劃。盡管這只是張闖的設想,但他已向著這個方向努力。
2017年,在深圳打工多年的張闖回家過春節。當他看到家鄉——商州區板橋鎮岔口鋪村大片土地長滿了雜草,他心里有些難受。張闖決心留在家鄉利用荒地發展養殖業,既能照看老人孩子,也能吸引年輕人回鄉發展。
張闖的決定得到了家人的支持。說干就干,他聯系村上流轉近2畝地。盡管多數都是荒地,但張闖盡可能提高流轉費用,不讓村里人吃虧。張闖的父親更是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積蓄,交給張闖創業。
首次創業,張闖買回24頭小牛養殖。3個月后,他又給小牛接種疫苗,誰知接連4天死了4頭牛。張闖連忙打電話咨詢賣牛的獸醫顧問,才得知買回來的小牛已經接種過疫苗,他這次接種的疫苗與小牛之前接種的疫苗有了沖突,才會導致小牛死亡。該獸醫顧問給張闖推薦了兩種藥品用于延緩小牛癥狀,并給他寄來特效藥。經過這次教訓,張闖買了許多書籍學習。張闖說:“主要還是我沒有經驗,覺得牛的抗病能力強,就大意了。”
養牛需要大量青儲,從外地購買成本高。2018年,張闖通過在網上學習牛羊飼料制作技術后,花費2萬多元買來青儲打包機加工飼料。他在岔口鋪村收購玉米秸稈,村民紛紛免費讓其拉走地里的玉米秸稈。村民在張闖流轉荒地中獲得了收益,再加上以前村民們常常是將玉米秸稈留在地里曬干了燒荒,容易引起山火,而張闖收走玉米秸稈實際是幫村民收拾田地,這樣一來雙方互惠互利。
牛的飼料中還需要大量玉米,張闖就購買光照時間長的東北玉米,但周邊村民出售玉米,他也會照單全收。張闖說:“雖然本地玉米營養價值比不過東北玉米,但價格低,也能讓村里人多點收益。”
張闖在養牛過程中總結出來了一套經營模式:“圈養+放養”節約成本,自繁自養增加效益。他先后前往山東、山西、遼寧、青海等地學習養殖技術,確定了夏季放養增加存欄、冬季圈養減少存欄的養殖周期。他還想通過自學人工繁育技術,提高繁殖率,擴大養殖規模。
目前,張闖牛場經營穩定,他又有了新的打算:注冊家庭農場,擴大養殖規模;流轉利用荒地,增加村莊綠化,修建旅游休閑區;走新時代農村發展道路,推動鄉村振興,提高村民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