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櫻桃樹“種”出致富路
食用菌產業帶來增收致富新希望
馬鈴薯產業為牧護關鎮群眾增收添“薯”光
“今年政府不僅免費發馬鈴薯種子,還給地膜和專用肥料,我們只需種到地里,收獲的時候政府還組織上門來收購?!?月16日,商州區牧護關鎮大商塬村三組村民李云鵬感慨黨的好政策,“我今年種了2畝多馬鈴薯,預計收入能超過1萬元。”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近年來,商州區委、區政府圍繞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以“兩改兩轉三促進”“守底線抓銜接促振興”專項行動為重點,全面深化農業特色產業發展體系,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立足發展特色產業,不斷拓寬延伸產業鏈條,強化服務功能,使產業得到長足發展,產業開發水平有了明顯提升,產業效益穩步提高,群眾收入逐年增加。
“薯”光產業促振興
又是一年春耕時。連日來,在312國道沿線的商州區牧護關鎮大商塬村,田間地頭到處是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群眾趁著晴好天氣種植馬鈴薯,播下豐收的種子。
“以前不蓋地膜不施肥,一畝地只能收500多公斤,現在國家惠農政策好了,區農業農村局給我們免費提供新品種‘荷蘭15’,還有專業技術人員做指導,施上肥蓋上地膜后,畝產能達2000多公斤。”李云鵬說。
馬鈴薯作為大商塬村主導產業,依靠傳統方式種植馬鈴薯,受限于種子質量、病蟲害、技術等條件制約,馬鈴薯產量低、質量差,一畝地基本掙不了多少錢,群眾種植的積極性和收益也越來越低。自從實施了馬鈴薯與玉米大豆套種后,通過精細化耕作,把馬鈴薯品質提了上去,成本降了下來,實現了一塊土地全年豐產、多項收益,群眾的收益從以前的2000元提高到了4000多元。
目前,大商塬村種植地膜馬鈴薯200多畝,其中示范點100畝。
“為確保農業穩產增產、群眾穩步增收,逐年擴大馬鈴薯種植規模,我們采取統一提供種源、統一技術流程、統一質量把控、統一價格回購,不斷提高群眾種植馬鈴薯的積極性,持續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商州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劉建芳說。
據了解,牧護關鎮立足馬鈴薯產業發展優勢,突出壯大特色產業,不斷優化布局,把馬鈴薯產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壯大村集體經濟的主導產業精心培育,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目前,牧護關鎮種植地膜馬鈴薯面積約1.2萬畝,其中示范基地1000多畝。
今年以來,商州區以馬鈴薯播種為契機,把抓好春耕生產作為全年糧食增產、農業增效的重要節點,提出了擴大播種面積、確保應種盡種,落實關鍵技術、提升播種質量,夯實各級責任、推進工作落實等具體措施,號召全區干部群眾全力以赴打好以馬鈴薯種植為主的春耕生產攻堅戰,掀起春耕生產高潮。
向特色農業進“菌”
初春的秦嶺,綠意盎然,一座座標準化食用菌大棚分布在秦嶺山中。在牧護關現代農業產業園里,務工群眾正在忙碌地工作。
“商州區恒興圓農業能源科技公司食用菌基地就建在我們村,在這里打工,離家近,照看老人和孩子方便,一天還能掙100多塊錢。”牧護關鎮秦嶺村三組村民陳園園一邊裝著菌包,一邊高興地說。
牧護關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在牧護關鎮食用菌基地災后重建項目基礎上再鞏固再提升項目,依托獨特的高海拔氣候,以反季節食用菌種植為主,占地約1200畝,園區內培育經營主體20家、種植戶70家,吸引浙江、河南等地客商16家。
“以前的傳統大棚使用兩三年就要翻修,新修建的大棚采用鋼結構、水泥地樁,配套設施齊全,使用壽命可達十年以上?!毕沅伌妩h支部書記王賢哲說,“政府新修建的大棚投入給村集體經濟,由村里自主發展,以此來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人均實現增收13301元?!?br> 為持續構建香鋪村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去年以來,在幫扶單位省委辦公廳的協調下,該村爭取退耕還林項目340畝,計劃三年內投資54萬元,利用邊坡閑散林地種植連翹383.8畝,爭取40萬資金發展高山蔬菜種植。今年還實施了在秦嶺高海拔區域野外種植新疆雪蓮,目前正在進行撫育試點及大棚育苗試點,爭取到2024年,申請香鋪村迷魂陣區域為科研試點基地。
“目前全區食用菌有1億多袋,為減少食用菌廢舊菌袋對環境的污染,在大荊鎮、北寬坪鎮、腰市鎮新建了4家廢舊菌袋回收加工企業,利用廢舊菌袋生產有機肥,實現了變廢為寶?!鄙讨輩^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牛小兵說。
近年來,商州區穩步推進食用菌產業發展,規模逐年擴大,種類不斷豐富。目前,食用菌產業已成為商州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食用菌種類由最初的香菇、平菇擴展到如今的木耳、杏鮑菇、白玉菇、繡球菌、真姬菇、茶樹菇、竹筍菇等10多個種類。同時,不斷提升食用菌產品附加值,持續增加企業效益,目前已打造出了“商洛藍”“菇蟒嶺”“秦麓山珍”等多個食用菌品牌。
振興路上“果”飄香
“鄉村要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有了產業支撐,鄉村振興才有希望,農民才有奔頭。”談及閆坪村櫻桃產業的發展,三岔河鎮閆坪村村委會主任張利平開門見山地說。對于只有461戶1560人的閆坪村來說,栽植櫻桃的效益很直接,新品種每棵樹掛果約5公斤,每公斤售價40元以上,每畝地67棵樹,畝均可收入上萬元。
閆坪村櫻桃示范園由中央銜接資金和蘇陜協作資金投資建設,以村集體經濟組織為主體經營,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櫻桃課題組、商州區林特產業發展中心為技術支撐,選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培育的具有耐寒耐旱耐鹽堿特性的馬哈利CDR-1砧木,開展歐洲鮮食、加工用櫻桃的一系列實驗示范工作。
櫻桃是商州區謀劃的溝域經濟之一。三岔河鎮以優質大果型、耐儲運為基本目標,針對性地選擇6個鮮食櫻桃新品種,特別是中、晚熟櫻桃新品種的試驗示范。
“開展大櫻桃實驗示范田采摘體驗,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共贏的效果。我們以示范園為基地,培訓一批懂技術會管理的高素質櫻桃栽植大戶。輻射帶動全域櫻
桃產業帶高標準發展,為群眾增收致富、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商州區林特產業發展中心主任王建軍說。在三岔河鎮沿線,大部分櫻桃都是傳統的主干疏層形和開心形栽培,樹高、枝長、光照差。而科學栽植的紡錘式、V字形和籬壁式3種栽培模式,具有糧果兼種、效益高等優點。
“我鎮突出櫻桃產業,打造農旅櫻谷,以傳統櫻桃產業為基礎,建設全流域櫻桃產業帶,在坡塬、平地、庭院全面栽植櫻桃,合理配置早、中、晚品種,科學布局設施大棚、盆栽區域,延長采摘時間,提升產業收入。”商州區三岔河鎮鎮長孫為艷說。目前,全區水果種植面積3.6萬畝,產量1.9萬噸,產值10883萬元。
用心做好“藥”文章
李河灘村的群眾靠種植藥材致富了,但誰都忘不了一個人——唐改明。
家住商州區夜村鎮李河灘村三組的唐改明,被當地村民稱為“黃芩之父”。1981年,他在附近山上采集野生黃芩種子開始試驗,1983年培育成功。有了成功的經驗,1998年,他又從周圍山上采集40多苗野生柴胡,進行人工栽培,從此,村民紛紛效仿?!拔液椭兴幉拇蚪坏?2年了,現在家里13畝藥材交給兒子管理,如今年齡大了,干不動體力活,就在街道開了一家售賣種子農藥的店鋪?!碧聘拿髡f。
發展中藥材,不僅增加了村民收入,而且還帶動了收購、加工、勞務等服務。在李河灘村中藥材收購點,54歲的代建偉說:“我從2012年開始收購藥材,從兩輪摩托、三輪摩托車走村串巷收購,到2021年買了一輛小貨車。收購黃芩和柴胡,一年下來能收入七八萬元?!?br> 據夜村鎮李河灘村監委會主任賈章存介紹,近年來,李河灘村全面實施“藥材興村”戰略,不斷調整優化種植結構,群眾收入明顯增加,通過狠抓千畝黃芩規范化種植基地建設,使全村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1900畝,成為全區聞名的中藥材產業村。目前,黃芩、柴胡種植面積分別為1100畝、800畝。2022年,全村中藥材總產量300多噸,中藥材產值7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萬多元。
李河灘村精做“藥”文章,只是夜村鎮中藥材產業的一個縮影。據了解,夜村鎮2022年中藥材種植面積近1.6萬畝,占全鎮總耕地面積的45%。其中,今年已播種中藥材5600畝,荒坡栽植連翹2000畝。全鎮主要中藥材品種有丹皮、黃芩、柴胡、桔梗、丹參、板藍根、連翹、金銀花等,已形成以古路峪、高橋、李河灘3個中藥材專業村,區域內已形成了萬畝中藥材基地,輻射帶動全鎮31個村發展中藥材產業。
“全區中藥材種植面積25.42萬畝,中藥材產量達11.237萬噸,產值156421萬元,中醫藥產業總產值187532萬元。”王建軍說。
未來,商州區將繼續搶抓機遇、擔當實干,以促進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為出發點,堅持走產業“特”“優”路線,實現規?;季?、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以產業振興賦能鄉村振興,持續書寫商州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精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