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豐收在望的煙田
采摘萬壽菊
村牌
文化廣場
土蜂養殖基地
文/圖 李琳 廖娟 何勇
冒著初秋的蒙蒙細雨,從洛南縣城出發,沿著蜿蜒起伏的洛潼公路驅車向北20公里左右,便進入石門鎮境內,但見左手路旁矗立著一座古色古香的村牌,上面赫然寫著三個俊秀飄逸的大字“花廟村”。
花廟其實沒有廟,而是一個依偎在大秦嶺臂彎里安詳靜謐的小山村,一路盛開的格桑花仿佛熱情好客的使者,引領著我們走進這個被譽為“商洛烤煙第一村”的地方。
毫不夸張地說,從一進入村頭紅白相間的自行車賽道開始,我們的鏡頭、眼睛所及的每一寸光都被萬壽菊染成了橘色,鼻孔所吸入的每一口氧都帶著綠色煙草的醇香。一瞬間,眼前色彩斑斕、嗅覺甘之如飴,秋日的絢爛多姿盡收眼底,令人頃刻間心曠神怡。
“大姐,下雨天你咋還摘花呢?”路過身旁一大片萬壽菊園子時,同行的記者好奇地問。正在菊園里忙著采摘的中年婦女抬起頭,抹了一把臉上的雨水,笑盈盈地說:“這點小雨算啥,收花的人都在村上等著呢,五毛錢一斤,現采現賣”,說完,大姐又忙不迭地背著筐子在花叢中穿梭開來。
黃的菊,綠的煙,灰瓦白墻的民居、纏綿的雨,將花廟村的秋天裝點成了一幅如夢如幻的水墨畫。
因為具有獨特的土壤和氣候優勢,花廟村的煙葉種植已有近20年的歷史,村里40歲以上的男男女女,幾乎都能如數家珍地講出自家種煙的一串串故事,當然,每一個故事的背后,都滲透了煙農們汩汩的汗水和政府傾力幫扶的真情……
村東頭一家整潔素凈的二層樓院子里,48歲的王平周正低著頭專注地辮煙,腳下散落的一堆堆煙葉,不一會兒就被他穿成了一長串,動作嫻熟的讓人驚嘆,他旁邊的凳子上,坐著小他兩歲的妻子,也在手腳麻利地做著同樣的事,再往旁邊看,還有兩個年齡懸殊的孩子也在幫著大人揀煙,大男孩約有十八九歲,小女孩才兩三歲。他們的身后,有一扇白色鐵皮大門的烤爐,上面掛著醒目的標志牌:“中國煙草”。
戶主王平周告訴我們,他家從2002年開始種煙,那時候他才30歲出頭,年輕力壯,政府倡導群眾種煙致富,他毫不猶豫就種了近20畝,這些年全靠種煙收入維持生計,雖然辛苦,但總算把一家人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說這話時,王平周特意用手指了指身后的兩層樓房和身邊年齡懸殊的一雙兒女,告訴我們,這是一個煙農傾盡半生的付出和收獲的真實見證。
說到今年的煙葉形勢,王平周有些擔心,他說由于初夏煙田遭遇冰雹,煙葉受損嚴重,加上前期干旱后期多雨,產量和質量可能都不如往年。
“老王你怕啥嘛,今年收成不好,不是還有政府給咱煙農投保的煙葉保險賠償么!”身邊一直默默干活的妻子突然冒出一句暖心話,一下子掃去了王平周臉上的愁云。
在花廟村,像王平周家這樣的煙農還有很多,幾乎占了全村總人口的60%以上,走在縱橫交錯的村道上,不時可以看見“突突突”冒著黑煙的手扶拖拉機、三輪摩托車轟鳴而來,車廂里載著滿滿的新鮮煙葉,煙農們不用一年四季顛沛流離外出打工,更不用把老人孩子丟在家里撒手不管,只要能吃苦,跟上政府的發展步調,守著少則幾畝多則幾十畝的煙田,等待著煙葉由綠變黃的過程,就可以把一沓沓花花綠綠的票子穩穩地裝進自己的口袋里。
難怪有人這樣來總結花廟村群眾的致富經:“十年前村里騎摩托的,80%都是種煙的,現在村里開小車的,80%都是種煙的。更不用說蓋兩三層小洋樓的,基本上都是種煙的。”
以種煙為生、靠種煙脫貧增收,無疑是花廟村群眾多年來走出的一條致富通途,尤其是近年來,國家煙草總局將洛南列為“全國首批整縣推進現代煙草農業建設示范縣”之后,洛南煙草產業又一次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從2014年起,花廟村每戶煙農,都可享受國家煙草總局為其免費提供的價值近3萬元的烤爐。如今,煙農已成功告別手動時代,實現智能化全電腦操控。這樣新型的烤爐能容納500至600桿煙葉,實現了通風和預警,保證了煙葉烘烤的質量。“新型烤爐大大減輕了我們的負擔,不僅提升了烤煙的質量,還能提高經濟效益。”煙農王永紅自豪地說。
群眾的腰包鼓起來了,大家的臉上樂開了花,村組道路四通八達、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大叔大媽丟下鋤頭扭起了廣場舞,農民夜校辦起來了,連過去想都不敢想的涼亭、花園廣場、觀景臺、人工氣象站也都成了村里別樣的景觀……
“烤煙作為花廟村的傳統產業,雖然給群眾帶來了很多實惠,但是天氣、病蟲害等風險也在不斷加大,所以近年來,我們在保持煙草主導產業優勢的同時,也努力在產業轉型升級和‘三變’實踐中尋求新的突破。”石門鎮黨委書記何云蘭這樣描述著花廟村的發展思路。
于是,從2016年開始,包扶花廟村的洛南縣煙草公司便不遺余力地在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開創群眾增收途徑、打造鄉村全域旅游等方面深思熟慮想辦法。根據村情實際,他們確定了“做精做強烤煙生產、發展土蜂養殖、種植黃花菜”的特色種養業思路。依托煙草主導產業,成立了小康富農煙葉專業合作社,煙草公司免費為合作社修建了10多公里的水泥機耕路和大型蓄水池,配置了30余萬元的煙用機械,把13戶有種煙技術的貧困戶納入合作社,發展烤煙220畝,在技術員的精心指導和包扶干部耐心幫扶下,貧困戶陳振漢種植烤煙28畝,當年純收入10萬元,一下子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他們還把村上有勞動能力的56戶貧困戶,納入全村7個煙葉生產片區,采取務工、煙葉分級、土地流轉和大戶幫扶等形式予以承載,大大提高了貧困戶參與產業、入股分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花廟村的東邊,有一塊高低起伏的坡地,遠遠望去,一個個玲瓏精致的蜂箱錯落有致地排列著,成群結隊的蜜蜂“嗡嗡嗡”地在山坡上飛來飛去。
這里便是該村興豐土蜂養殖專業合作社所在地,擺放的375箱中華土蜂,是村上為五保戶以外的貧困戶免費發放的,每戶5箱,作為第二產業由合作社指導養殖或代養,每年可實現每箱蜂1200—1500元的收益,且安全可靠風險小,可謂是花廟村群眾除烤煙之后所收獲的又一份甜蜜事業。
此外,黃花菜、中藥材、多功能設施大棚、生物質燃料生產及未來大紅高粱的種植也讓許多群眾品嘗到了賺錢的甜頭、看到了發展的希望。
“欲問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風雨瀟瀟”,在一路煙雨中感受著花廟村發展變遷的點點滴滴,看到的是無盡的田園美景,感受到的是無邊的豐收喜悅。綠油油的煙田連接著老百姓的錢袋子,黃燦燦的菊花映紅了老百姓的臉蛋子,甜蜜蜜的蜂群溫暖了老百姓的心窩子……
菊是金,煙是銀,勤勞質樸的花廟人正行進在充滿希望的田野上,用智慧和汗水放飛著心中五彩斑斕的夢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