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彰創業示范企業

新企業聚集的縣工業園區一角

過風樓鎮電子商務一條街開業

縣工業園區企業招聘大學生就業

工作人員在清油河鎮摸底核查貧困勞動力就業

發放一次性創業補貼

創建創業型城市政策集中咨詢日活動

寧商勞務合作務工人員出行歡送儀式
8月上旬,商南縣過風樓鎮小栗園村的社區工廠正式開工。經過技能培訓的70名貧困戶勞動力成為工廠工人,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她們大多數是婦女,除了每個月能有1200元左右的工資收入外,還照顧了家里的老人和小孩。
這是商南縣堅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念,大力實施創業、拉動就業促脫貧的縮影。
近年來,特別是精準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商南縣委、縣政府圍繞“抓創業帶就業、以就業促脫貧”思路,緊扣“每戶貧困家庭至少一人就業”目標,以省級創業型城市創建為載體,強保障、優服務,建基地、搭平臺,大眾創業風生水起,吸納就業、助推脫貧的功效日益凸顯。
“三大保障”吸引返鄉創業
商南縣是勞務輸出大縣,近年來,該縣優化頂層設計,強化“三大保障”,多層面大力扶持、支持外出農民工、商南籍在外成功人士返鄉創業。
制定好政策,保障返鄉能作為。印發了《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實施意見》《創業就業優惠政策》《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等文件,編印了《農民工返鄉創業政策問答》《創業項目選編》《就業扶貧手冊》等資料,制定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及全民創業五年規劃》,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激發創業就業活力。特別是在財力十分有限的情況下,設立專門創業就業扶持資金,對勞動密集型小微企業提供兩年50萬元至200萬元的貼息貸款,被認定為省級小型、微型創業示范基地的,分別給予30萬元和10萬元的獎勵補助。
謀劃好產業,保障返鄉敢作為。科學編制“十三五”發展規劃,圍繞循環工業園區、精品旅游景區、現代農業園區、新型城鄉社區,謀劃創業項目、扶貧項目,著力發展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綠色食品、電子商務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全力建設硅科技產業園、國漆科技產業園、中小企業孵化園、返鄉創業科技示范園、綠色食品加工園、“雙創基地”、丹南礦業園等產業園區,打造園區型、門面型、市場型、樓宇型創業孵化基地。目前,商南縣已建成省級創業孵化基地1個、市級4個、縣級10個,成功孵化企業37家、創業個體352戶。返鄉創業科技園、中小企業孵化園已成為創業者的搖籃。
創造好環境,保障返鄉有作為。創新服務理念,推行“保姆式”服務,該縣制定了優化營商環境“十條鐵規”,凡是返鄉創業和到商南縣的投資者,實行土地優先審批、項目優先支持、基金優先獎勵等優惠政策,并實行第一個引薦或接待部門“包干制”,直到項目建成達效。提高行政效能,推行“一站式”辦公,依托縣鎮村便民服務大廳,構建覆蓋城鄉的三級便民服務網絡;借助“放管服”改革,把全縣58個行政審批單位集中辦公,著力打造政務服務“一張網”、群眾辦事“一個窗”、項目審批“一枚章”的新局面。轉變工作作風,構建“親清式”環境,借助電視、報刊、網絡媒體等大力宣傳創業政策、創業項目、創業典型,定期召開返鄉創業暨外出成功人士座談會、親商大會,定期開展“電視問政”“廣場問政”“客商評議股室長”等活動,營造出“關注創業、支持創業、服務創業”的濃厚氛圍和“親清”的營商環境。
這些優惠扶持政策、優質的服務營造出寬松優越的環境,就像一塊大磁鐵,吸引了一撥又一撥農民工、在外成功人士回到家鄉創業興業、成就夢想。目前,已有黃發平、汪涵、汪裕爐等一大批有識之士返鄉創業并取得了成功。
之前在深圳打拼的商南籍成功人士黃發平,積極響應商南縣招商引資等政策的號召,決定返鄉創業,2009年在縣域工業集中區創辦了柏倫工貿公司。經過不懈努力,短短幾年,他的公司已發展成一家集農業、工業、房地產開發等于一體的綜合性民營集團企業,集團下屬生物疫苗種蛋、酒瓶蓋、印刷包裝、瓦楞紙板紙箱、房地產開發等子公司十余家,總投資逾6億元,年銷售收入一億多元,有員工1000余人,帶動就業2000余人。
除了黃發平,商南籍成功人士汪晗、朱先鵬受家鄉招商引資政策吸引,于2011年回鄉創業。經多次遠赴美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進行市場考察,引進了先進技術和管理辦法,在商南縣工業園區內創辦了神州實業有限公司,投資3.87億元建設神州電子科技產業園,打造地區首個電子產品制造銷售的聚集區,他們的企業先后被陜西省科技廳評為“陜西省民營科技企業”,被陜西省中小企業促進局認定為“陜西省小型微型企業創業示范基地”,被陜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認定為“陜西省創業孵化示范基地”,被商洛市政府認定為“商洛市電子產品出口示范基地”。
“三產創業”凸顯脫貧實效
除了吸引返鄉創業外,商南縣借鑒貴州“三變”改革經驗,圍繞三次產業領域,分別探索新辦法、好模式,全面開展創業、增加就業、助力脫貧。
著眼一產領域,推行“借還”模式。主要是針對有勞動力、有發展意愿,但缺資金、缺技術的貧困群眾,采取“政府擔保貼息、企業賒本讓利、群眾先行發展、收益免息還本、聯手共建共富”的方式,由農業龍頭企業批量生產初級產品,政府提供借貸擔保,先行賒借給貧困戶進行培育管理,待到產品成熟變為商品時,再由企業負責按保底價回購,既開辟了群眾就業渠道、增加了群眾收益,又降低了企業成本,實現了市場共建、風險共擔、互惠共贏。其中,借袋還菇由龍頭企業負責生產菌袋,每袋2.5元,政府補貼0.5元借給貧困戶,收購香菇時扣除成本。目前,該縣還推廣了“借雞還蛋、借鹿還茸、借蜂還蜜、借犢還牛”等“借還”模式,帶動3700多戶貧困群眾走上脫貧致富道路。
著眼二產領域,推行“加動”模式。主要是為了解決有勞力,但資源不優、遠離市場的貧困戶脫貧問題,采取“政府推動+園區拉動+企業帶動+農戶聯動”的模式,政府推動就是通過政策扶持、貼息貸款、配套服務等,引導企業主動參與產業脫貧;園區拉動就是發揮園區的聚集效應,優化環境保障,服務企業做大做強,搭建產業扶貧平臺;企業帶動就是企業運用經濟手段,推動股份制發展,實行自主配股,建設產業基地,讓貧困戶入股分紅、務工增收;貧困戶聯動就是把小額貸款政策、勞動力等資源集中起來,與企業結成利益共同體,實現抱團發展、互利互惠。目前,該縣已有65家企業通過“加動”模式,吸納股金5000多萬元,帶動5150戶貧困群眾實現增收。
著眼三產領域,推行“建帶”模式。針對靠近景區、靠近園區,有資源,有市場,但缺技術、缺經驗的貧困群眾,采取“建精品景區帶動美麗鄉村、建合作機制帶身份轉變”的方式,由政府主導招引有實力的企業,通過整體流轉、開發建設、打包經營的形式,把農民手中的山林、民房、土地等資源折價入股企業,進行市場運作,真正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其中,該縣金絲峽鎮太子坪村將80多戶貧困群眾的房產等資源,全部流轉給企業發展鄉村旅游,企業再提供工作崗位、吸納貧困群眾在公司就業,每年戶均可增收3.5萬元。
此外,針對有勞力,缺資源、缺技術、缺資金的易地移民搬遷困難群眾,商南縣采取“建創業基地帶萬眾就業、建電商平臺帶產品銷售”的方式,支持企業在各鎮辦移民點,建設創業就業基地、代加工廠和電商平臺,引導貧困群眾依托企業實現就業、通過互聯網自主創業,涌現出神州實業、和發鞋業等一批帶動力強的企業,帶動4000多戶群眾增收致富。
“三大重點”增強內生動力
在傾力實施返鄉創業、“三次”產業領域創業的同時,商南縣建立全縣貧困人口就業需求信息庫,突出自主創業、技能培訓、勞務轉移“三大重點”,實施“政府統領、人社主抓、部門協同、企業主導、群眾參與”的創業就業促脫貧長效機制,實現“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目標。
突出自主創業強扶持。通過提供免費廠房、減免水電費、配套基礎設施等,吸納返鄉創業者入駐產業園區、農業園區、創業基地、專業市場。通過設立創業就業一條街、創業就業示范園區、電子商務一條街、脫貧就業示范基地等,為創業就業劃定“特區”。通過組織企業參加各類學習研討、經驗交流、招商洽談、專場招聘、“春風行動”等活動,為企業發展聚集人才,拓展空間。通過開展“就業援助月”和“進鎮村送政策、進農戶送崗位、進企業送服務”等就業服務活動,對有創業意愿、有可行項目、有經營能力的貧困勞動力,給予擔保貸款、一次性創業補貼和全程跟蹤服務指導。據了解,該縣貧困群眾已實現自主創業74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25筆1916萬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被認定為“商南縣就業扶貧示范鎮”的過風樓鎮,該鎮突出創業基地建設,從規劃、環境、政策三個方面予以引導,加強支持和保障,在全鎮先后建設了龍山移民小區、水溝現代工業、丹江特色農業、耀嶺河生態種植四大創業園區。其中,該鎮結合移民搬遷打造的龍山小區創業基地,劃分為社區工廠、能人創業、扶貧專區三大功能區,引進了金龍山鞋業等7家勞動力密集型小微企業入駐發展,吸納個體工商戶30家,帶動350人就業,直接、間接帶動320戶貧困戶參與園區生產經營,戶均增收3000元,已被認定為“商南縣創業基地”。
突出技能培訓提能力。整合人社、工商、稅務等部門資源,建成了集創業展覽、產品展示、創客服務于一體的“眾創空間”,為創業者搭建了交流學習、親身體驗、實地操作的陣地。實施技能脫貧“千校行動”,引導廣大貧困家庭子女上技校、學技能,大力開展就業技能、崗位技能、農村實用技術及就業創業培訓。該縣已有408名貧困勞動力通過培訓,掌握了致富技能、走上了脫貧之路。
突出勞務轉移促脫貧。制定了《貧困村特設就業扶貧公益性崗位開發管理辦法》,已為全縣69個卡內貧困村特設就業扶貧公益性崗位147個。加大勞動力就業轉移力度,保持與廣東、上海、山西、福建等全國各大勞務基地的溝通聯系,廣泛開展西安用工聯盟合作活動,打造“商南勞務品牌”。緊扣蘇陜扶貧協作機遇,積極與南京市溧水區簽訂勞務供需協議,今年已輸送100多名貧困勞動力到南京就業。截至8月底,該縣已實現勞動力轉移就業5.54萬人次,其中貧困群眾轉移就業2.1萬人次,基本實現了有勞動能力貧困群眾人人就業目標。
依托完善創業保障機制、實施創業扶持政策、優化創業指導服務、廣拓創業就業渠道等,商南縣打開了返鄉創業和就業扶貧的新局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該縣已吸引4076名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就業,成功創辦企業154個、個體3922戶,帶動1.8萬余人就業,完成創業投資19億元,返鄉創業企業年產值30.5億元、占全縣經濟總量的40%以上;帶動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5526人,占貧困勞動力總數的34.4%。
策劃:董建莉 組稿:崔佳平 蘇曉鵬 李治軍 圖片:商南縣就業管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