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華
“黨支部劃分菜地,讓我們不再吃從老家帶的蔫菜、爛菜;幫我聯系在附近瑯璽公司上班,娃他爸出門打工,三個娃可就近上學。以前住在高山垴上,這好日子做夢都不敢想。”近日,高峰鎮和平佳園的王芳興奮地說。王芳的話,是鎮安縣近年來在全縣59個移民搬遷安置小區探索推行“三到門口”黨建模式,成功實現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的生動寫照。
鎮安縣按照各小區規模和黨員情況,因地制宜建立社區黨支部2個,由屬地村(社區)黨支部建立功能性黨支部28個、黨小組29個。根據樓棟分布和搬遷黨員勞動力狀況、就業形態、技能水平等不同情況,建立樓棟管理黨小組71個、傳統產業黨小組22個、社區工人黨小組11個、外出務工黨小組26個、三產服務黨小組9個,實現搬遷小區黨的組織全覆蓋。各鎮辦選派黨建指導員42個,推行“黨支部+黨小組組長+片長+樓長+單元長”的五級縱向管理體系,實行黨組織統一領導居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紅白理事會、物業公司、“五老”協會、志愿服務隊的“1+7”橫向一體管理機制,制定“居民公約”等系列制度,全面加強小區管理。統一規范小區便民服務中心,標準化配建黨群服務窗口、黨員活動室、綜治中心、警務室等,切實提升服務水平,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同時,在全縣推行支委認領樓棟制,以樓棟為中心分區、分線劃出責任區,建有黨支部的,由支委認領,沒有黨支部的,由屬地村(社區)黨支部派出支委,認領負責區域的居民發展、環境衛生、矛盾調解、扶弱濟困等工作。建立“十小”領辦制,解決小菜園、小庫房、小超市、小理事會、小公墓等群眾“急難愁盼”事,領辦小服務隊、小工程隊、小工廠、小產業、小培訓等促進群眾增收致富事。在支委領辦的領域懸掛公示牌,公開聯系方式、工作職責等,接受群眾監督;建立臺賬和責任清單,季研判、年交賬,確保高效履職。
在黨支部推動、支委領辦下,目前,全縣搬遷小區共計成功建成154畝小菜園、1.2萬平方米小庫房、96個小超市、59小理事會、31個小公墓、58個社區工廠,在原居住地及安置小區周邊發展桑園1.2萬畝、茶園6500畝、食用菌1300萬袋、中藥材1.5萬畝、板栗核桃5.6萬畝,組織外出務工1.1萬人次,搬遷群眾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9年的10240元提高到2021年的14320元。
根據小區黨員知識能力、身體狀況,將黨員分為有工作能力黨員、半工作能力黨員和無工作能力黨員三種類型。前兩種黨員與居民建立5座黨群連心橋,居民在“心愿墻”上留下需求,黨支部(黨小組)安排黨員及時處理;家家一張“黨員聯系卡”,群眾直接聯系黨員尋求幫助;通過結對子,黨員與特殊困難群眾建立長期結對幫扶關系,2066名兜底保障困難群眾獲得黨員結對幫扶;每個單元懸掛一張黨員領管公示牌,方面群眾聯系黨員獲得幫助;在廣場、休憩點建立林下小課堂,講政策、聽民情。安排黨員認領小停車場、小理發室、小餐館、小藥店、小公廁等期望事,小寄存點等“三類15種”小事,全面促進搬遷群眾融入新小區、共享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