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柯賢喜 辛恒衛
金秋時節,走進鎮安縣茅坪回族鎮茅坪社區搬遷小區,只見綠樹成蔭、道路整潔、環境優美。在西山腳下,茅坪中學旁,一排排整齊的樓房別具一格。小區廣場上,大紅色“喜迎二十大、奮進新征程”的橫幅格外耀眼,老人們在悠閑地聊家常,追逐嬉鬧的孩子歡天喜地,儼然一幅鄉村美麗畫卷。
在茅坪社區回族村民魏青家中,只見寬敞明亮的房屋干凈整潔,瓷磚鋪的地面,嶄新的家具,60英寸的液晶電視……
“以前日子過得苦,一大家子六七個人擠在山上兩間破土房子里,遇到刮風下雨天氣,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說起搬遷前的生活,魏青感慨地說,“搬到這里后,不僅住房寬敞亮堂了,政府還給我們租了小菜園子,建設了倉儲用房,生活既舒適又方便,做夢都沒有想到會過上這樣的好日子,真心感謝黨的好政策呀!”
茅坪社區是茅坪回族鎮中心集鎮所在地,有常住人口500多戶2300多人。近年來,茅坪社區搶抓陜南移民搬遷和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機遇,先后建立了3個移民搬遷點,集中安置了300多戶搬遷群眾,不但極大地改善了搬遷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而且由于人口的聚集,逐步拉大了茅坪集鎮的框架,加快了茅坪社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走出了一條以搬遷促發展的新路子,2021年社區人均收入達12457元。
“剛搬遷到這里的時候,好多搬遷群眾離開老房子、住進新房子,面對新的生活方式很不適應,經常回老房住。為了有效解決群眾搬得出、住得穩的問題,我們堅持從搬遷群眾的實際需求出發,探索實施了一系列有效舉措,很好地消除了搬遷群眾的后顧之憂。”茅坪回族鎮黨委書記馬輝說。
為了切實解決搬遷群眾住得穩、能致富的問題,該鎮從配套設施、生活融入、小區管理和產業、就業等多個方面入手,千方百計解決搬遷群眾的實際需求。在服務群眾方面,為各搬遷點配套建設了生態停車場、摩托車停放點、共享儲物間、小公廁、小超市、小理事會及小菜園等生產生活設施,解決了搬遷群眾停車難、儲物難、吃菜難、紅白事操辦難等問題。在產業配套方面,在搬遷點附近建成了20萬棒的木耳生產基地,優先吸納40多名搬遷群眾在木耳基地就近務工。鎮上和社區還積極鼓勵搬遷群眾利用土地和林山等資源,通過托管和承租等方式,開展林木科管、品種改良和中草藥種植,持續發展壯大核桃、板栗、中藥材等傳統產業,實現搬遷群眾穩定增收。在就業保障方面,爭取項目資金890萬元,在搬遷點附近建設了2000平方米的扶貧工廠,開展藤編家具生產加工,預計將解決80多名搬遷群眾就業問題。同時,積極組織搬遷群眾參加“春風行動”“金秋招聘會”等活動,加快群眾轉移就業。今年以來,社區先后轉移搬遷群眾250多人就業,通過公益性崗位解決搬遷群眾35人就業。
“剛搬來的時候,我身體不太好,出不了門,干不了重活,心里著急得很,社區了解我的情況后,選聘我擔任小區保潔員,讓我有了事情干,解決了生活問題,現在住安穩了,我感覺生活越來越有奔頭了。”正在搬遷小區清掃衛生的回族搬遷村民石學富感激地說。
“雖然現在的生活是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但茅坪社區對未來依然有更高的期待。我們都翹首盼望著二十大的召開,大家都期待著在黨的領導下茅坪社區能有更好地發展!”茅坪社區黨支部書記馬東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