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馬 檸 柯賢喜 辛恒衛
養殖業成為村民增收的一項主導產業
紅墻綠樹相映襯,樓房寬敞又明亮,成群牛羊結隊行……初冬時節,走進“顏值”和“氣質”并存的秦嶺深處的鎮安縣茅坪回族鎮紅光村,一幅村美民富產業興的畫卷映入眼簾。
近年來,紅光村搶抓政策機遇,理清發展思路,找準比較優勢,強化造血功能,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多渠道增加群眾收入,蹚出了一條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傳統產業提質增效
“我是老養殖戶,今年養了5頭牛、30多只羊,都是改良品種。現在價錢穩定,一頭牛可以賣到1.5萬元左右,養殖辛苦,但收入還是不錯。”說起產業發展,村民魏正宏侃侃而談。
紅光村海拔高、坡度大、土層薄、肥力差,規模化種植難度較大,但境內北陽山千畝天然牧草資源豐富,發展畜牧業有獨特優勢。該村因勢利導,充分利用優勢條件,爭取項目資金支持,通過“建良舍、擴規模、用好料、施良方”的方式,持續發展壯大畜牧養殖產業規模,不斷延長牛羊產業鏈條,擦亮傳統畜牧養殖產業名片。
紅光村先后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新建牛羊圈舍54間、改造圈舍96間,建設標準化青貯池56個。村兩委干部引導村民養殖利木贊、西門塔爾、夏洛萊等3個優良品種牛1200多頭,養殖白山羊1700多只,帶動全村260多戶群眾發展養殖業,使81戶脫貧戶有了穩定增收的致富產業。
在畜牧產品加工銷售上,該村注冊了“伊蘭妹妹”等商標出售本地牛肉干,形成了牛羊肉生產、加工、銷售的完整產業鏈。2021年,該村僅養殖業一項,戶均收入萬元以上。
特色產業蓬勃發展
傳統產業“活”起來了,特色產業也跟著“火”起來。
紅光村積極聯系對接縣林特產部門專家到村里進行土壤和水質檢測、開展實地勘驗,為特色產業發展問診把脈。
紅光村土地連片、光照充足,道路密布、土地耐旱,具有發展烤煙產業的優勢,村上因地制宜,打破傳統種植習慣,率先在民族鎮發展起烤煙產業,種植烤煙面積300畝。
面對發展烤煙缺技術、無經驗、少設施等難題,村兩委班子咬定目標不放松,既分工又協作,從最簡單的流轉土地入手,堅持一邊學習種植技術要領,一邊狠抓栽培工作落實,先后簽訂煙葉種植收購合同3份,爭取資金80多萬元,建成現代化烤房10個、儲煙房1處、工作大棚1個,修建大型蓄水池2個,組織開展烤煙種植技術培訓12次,培訓村民120多人次,實現了烤煙種植技術、經驗和設備從無到有的蛻變。
“今年我村烤煙豐產豐收,不論是產量還是品質都很高,預計創收在80萬元以上。通過發展烤煙產業,還帶動了村里男女老少150多人在煙地務工,實現了村民在家門口打工增收的目標。”談起今年發展烤煙取得的成效,村黨支部書記馬云學樂呵呵地說。
勞務品牌越來越靚
“以前父母身體不太好,我一直在家照顧他們,今年老兩口身體好轉了,村上介紹我到西安一家泡饃館工作,月收入5000多元,讓我有了穩定的收入,真心感謝村上幫忙給我聯系工作。”談起今年在外務工的情況,村民楊付寶激動地說。
紅光村在大力發展烤煙、光伏等特色產業的同時,持續重視勞務產業的發展,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安業清真”勞務品牌,建立了一人帶一戶、一戶帶一片的就業互助帶動模式。村上通過幫助申請小額信貸、互助資金等途徑,支持鼓勵有能力的群眾到西安投資開辦清真餐飲店;采取自主聯系、組織介紹等方式,鼓勵支持勞動力到西安等地回民餐廳就業,著力做大唱響“安業清真”勞務品牌。今年以來,紅光村有800多人次在外務工,其中僅在西安開辦民族餐飲店的就有130家,直接從事清真餐飲行業服務的有500多人,全村每年勞務收入在千萬元以上。
“通過因地制宜發展富民產業,群眾持續增收有了保障。去年,全村人均收入 10800元,今年預計人均收入增長10%以上。”紅光村黨支部副書記馬成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