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辛恒衛 于 杰
鎮安縣西口回族鎮青樹村是一個具有2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因村子中央矗立著一棵約20米高、樹徑3米的冬青樹而得村名。沐浴著冬日暖陽,漫步在青樹村,但見民居整齊、道路整潔、環境優美,與遠處高聳的白龍寨和連綿不斷的青山構成了一幅絕美的鄉村畫卷。
從前的青樹村可不是這樣,曾因行路難、吃水難、住房難、就醫難、上學難、增收難而被群眾總結為“六難村”。脫貧攻堅工作開展后,黨員干部與群眾經過多年的勤勞苦干,青樹村于2018年實現了全面脫貧,成為致富奔小康路上的標桿。
黨的二十大盛會再次給青樹村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這讓縣水利局駐青樹村第一書記于杰無比興奮,也感到了無形的壓力。
青樹村的脫貧攻堅成果來之不易,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這是擺在縣水利局面前的一項艱巨任務,也是駐村工作隊下一步工作中必須做好的答卷。
“說一千,道一萬,鞏固脫貧成果是關鍵,如何鞏固脫貧成果,發展經濟是頭等大事。”青樹村黨支部書記石宏星說。在產業發展上,縣水利局幫扶工作隊因地制宜,堅持走長短產業結合、特色產業突出的發展路子,一戶一策,幫助每戶脫貧戶都建起穩定的增收產業。
縣水利局幫扶工作隊與村“兩委”一道,在青樹村因地制宜,引導回漢族群眾積極發展核桃、板栗、牛、羊等傳統產業和養魚、養蝦等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目前,青樹村有合作社4個,羊存欄近760只、牛580頭,核桃550畝、板栗650畝,飼草玉米450畝、紫花苜蓿200畝,打造下濕地改造養蝦270畝、養蝦精養池240畝和100畝養魚垂釣體驗區。同時,建成廣場200平方米、人行步道1200米、花廊300米,無公害蔬菜30畝和餐飲店3個,栽植風景樹2000株,改造人文景觀10處,讓產業與旅游景觀帶動回漢族群眾增加收入。
“今年以來,我們和村上積極組織已向西安、山西等地7家用人單位輸送務工人員936人,還依托‘西安市鎮安創業者協會’,在西安及周邊興辦清真餐飲館160多家,為全村解決就業崗位730多個,預計實現年勞務收入1900多萬元,全村開發生態護林員、保潔員、治安員等公益性崗位55個,幫助不能外出務工的勞動力解決就近就業問題,使全村有勞動力家庭達到了每戶至少有一人外出務工就業的目標。”村黨支部書記石宏星說。
“現在基礎設施改善了,致富產業穩定了,外來旅游的人多了,青樹村的發展真是大有希望了,回漢族群眾對鞏固脫貧成果、穩步高質量發展充滿了信心。”青樹村聯村領導王斌副鎮長高興地說。
現如今,春看花、夏戲水、秋賞葉、冬觀雪,青樹村已成為人們休閑旅游、避暑納涼的絕佳圣地。青樹村山青、水綠、路暢、村美,也成為鎮安縣鄉村振興新農村的典范村之一,是遠近聞名的“幸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