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良禧
木王森林公園門戶區
甘岔河在三角潭匯入月河
甘岔河電站(攝于2011年5月)
甘岔河水利景觀(攝于2011年8月)
龜背經書
甘岔河上游的杜鵑花
甘岔河源頭
堰塞湖
甘岔河屬于旬河的支流,發源于鎮安縣木王鎮甘岔河垴,流經桂林村、平安村,在三角潭匯入月河。甘岔河呈南北流向,集雨面積為131平方公里,徑流33.1公里,落差1180米,平均年總徑流量593億立方米,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01萬千瓦,先后建成楊泗、甘岔河、馬家場等4個電站(現已拆除),裝機7000多千瓦。
充沛的雨水和特殊的自然環境,孕育了甘岔河流域的原始森林和高山杜鵑。1969年11月,楊泗林場一誕生,就投入到襄渝鐵路建設之中,擔負著國家重點建設木材支援任務。當時5761部隊進駐楊泗,組建木材采伐兵團,直到1973年9月部隊撤離,時長近4年。那是一段轟轟烈烈的激情歲月,大片的森林隨著機械的轟鳴聲一排排倒下,再在機械的轟鳴聲中運出大山。
1999年底,陜西率先實施退耕還林,2003年底木王林場被國家林業局批準改建為國家級森林公園,經過20多年的整修完善,林區得以休養生息,公園已發展成國家4A級景區。
春季,游客可到甘岔河上游的木王森林公園看杜鵑花。木王的杜鵑花從3月下旬一直延續到6月底,主要集中在4月中、下旬,在陜西所有杜鵑花種群中花期最早,觀賞時間最長。春末夏初,杜鵑花開,如錦似帶,十分壯觀,為西北一絕。
夏季,游客可到木王森林公園里納涼避暑,白天嘯傲林泉,晚上蓋被子睡覺。
秋季的甘岔河,好似一塊調色板,從溝口到溝垴,五光十色,繽紛斑斕。
為了給游人提供良好的吃住條件,鎮安縣傾全縣之力打造木王風情園,一時間園區人聲鼎沸,每天有成千上萬的民工活躍在施工工地。縣水務局承建木王風情園花鼓村賓館、3公里生態河道治理和6處水體景觀建設工程,多方籌集資金2000萬元,充分利用園區內既有資源,精心設計建造了多樣的水體景觀,與自然環境相匹配,使木王風情園成為水利風景區。
走出木王風情園,我們繼續沿甘岔河南下,拐上兩個彎,只見清清的河水在泛黃的河道上流淌。這是黃石板溝,當地人最熟悉的地方。
再往前走,河中有一塊方形巨石,上部形似厚厚的幾冊書籍,下部形似一只爬行的烏龜,當地人叫它“龜背經書”。傳說它是《西游記》通天河里的那只老龜,因搶吃了唐僧師徒千辛萬苦取回的“經書”,如來佛大怒,另取一套經書命它半月之內送達長安,否則將遭受雷劈火燒的處罰。老龜保命心切,慌不擇路中跑錯了方向,本來要去長安,結果跑到了鎮安,最終成了甘岔河上的一道景觀。
繼續沿河道南下,不遠處有一個“S”形湖面。這里本來沒有湖的,1983年陰雨連綿,硬生生將梁家莊滑到甘岔河里,形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堰塞湖。桃源村因禍得福,便有了這道風景。
前方的山包上有3棵娑羅樹,是當地有名的古樹。拐過彎就是當年的甘岔河鄉政府所在地,我的弟弟剛參加工作時,在這里待過兩年多,那時的艱苦環境現在已是無影無蹤。
到三角潭后,甘岔河完成了它的旅程,匯入月河再入旬河,向東南方向滾滾而去。
甘岔河的美食是木王臘肉、甘蔗酒,特產是核桃、板栗。從鎮安縣城出發到公園門戶區78公里,只有1個多小時的車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