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陳維智
鎮安縣蠶絲繅絲加工車間
青銅關梅花煙站職工在進行烤煙分級
茶葉、蠶桑、烤煙、魔芋、中藥材,一個個叫得響的特色產業,猶如“五朵金花”,伴著鄉村振興的和煦春風,在秦嶺南麓的鎮安縣悠然盛開。近年來,一批“金字招牌”農產品,逐漸成為引領鎮安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綠色花”促農穩增收
鎮安縣土壤多為中至微酸性黃棕砂壤土,腐殖質含量高,富含硒、鋅等微量元素,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其種茶加工歷史悠久。
目前,全縣有盛華茶葉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等5個龍頭企業,已建成達仁、柴坪、木王、月河、青銅關5個鎮13個村茶葉基地,總面積達11.5萬畝,產業規模居全市第二。
鎮安象園茶成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被列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象園霧芽”被認定為“陜西省名牌產品”,榮獲陜西省優質茶葉金獎、中國(上海)國際茶博會“中國好茶葉”稱號。
2022年,全縣產茶葉1200多噸,產值2.5億元,茶農4515戶,戶均茶園25.6畝,年戶均純收入5.5萬元,讓全縣615戶1953人脫貧戶、監測戶搭上了產業增收的“快車”。
“白色花”開啟富民路
在繅絲車間,機聲隆隆,梭如流星,繅絲、編檢、整理、查驗、打包……萬千蠶繭在這里變成了一束束柔滑的生絲,又變換形態,化作一張張精美綢布。
目前,全縣發展桑園面積6.5萬畝,產業規模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二,其中密植桑園4萬畝,田坎桑2.5萬畝,建成小蠶共育室43處330間,標準化養蠶工廠335處6.9萬平方米。
2022年,全縣養蠶10885張,產繭380噸,產值1800萬元,養蠶戶1880戶,戶均增收9574元。
在種植端,鎮安縣推出“桑+中藥材”等多種間作模式;在加工端,開發桑葚酒、桑葚果汁、蠶沙枕、桑葉茶品、桑葉菜品、蠶蛹食品、桑枝菌品等蠶桑產業產品項目,注冊創立了百神山系列“紅雙喜”牌、“錦繡前程”牌蠶絲被,2022年產蠶絲被200多床,總收入40多萬元,帶動本地務工50多人,人均增收4000元;在文創端,打造蠶桑文創體驗館,實現農文旅融合。
“黃色花”鼓起群眾錢袋
鎮安縣按照“鞏固提升核心煙區、穩步推進老煙區、適度開發新煙區”的發展思路,以穩煙區、穩煙田、穩煙農為重點,采取“能人大戶帶動一批、自主創業發展一批、產業發展鼓勵一批”的模式,優化布局、完善機制,強化服務、提升水平,努力實現烤煙增效、煙農增收、生態增值,全力打造烤煙生產強縣。
目前,鎮安縣發展烤煙基地鎮13個,種植烤煙2.8萬畝,產業規模居全市第二、全省第三,產煙葉2614噸,實現產值6589萬元,帶動就業1600多戶、6000多人,讓煙葉產業真正成為群眾致富的“黃金葉”。
“黑色花”做成大產業
鎮安縣按照“做大基地、做強龍頭、做響品牌”的思路,充分發揮林地優勢,發展林下種植魔芋,以木王、柴坪等鎮為核心區,建設15個標準化示范基地,打造特色品牌,延伸產業鏈,切實做大做強魔芋產業,形成優質、高產、高效、生態的魔芋產業優勢區,傾力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
目前,全縣發展魔芋5.6萬畝,產業規模居全市第一,商品芋面積3萬多畝,綜合產值突破1億元,小魔芋不斷釋放出大“魔力”,為鎮安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
“赤色花”引得“鳳凰”來
鎮安縣推行“公司+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引進瑞琪中藥材、宏法牡丹、陜西嘉陽建設工程有限公司、豐禾源五味子種植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在鎮安落戶,大力發展芍藥、天麻、五味子、重樓、豬苓等優質道地中藥材,拓展中藥材產業深加工鏈,讓更多村民在家門口“吃上產業飯”。
目前,全縣新發展中藥材面積3萬畝,累計發展中藥材面積23.89萬畝,中藥材種苗繁育基地1000畝,建立野生中藥材基地撫育管護區6萬畝,成立中藥材購銷服務站2處,開展了以種植、加工、市場營銷等為主的技術培訓5場次、受訓群眾4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