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楊 林 陳淑萍)近年來,鎮安縣探索推行“四個三”工作機制,促進科學技術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條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新路子,基本實現了科技興農人才由“少”到“多”、技術指導服務由“點”到“面”、創新成果轉化由“虛”到“實”、全民科學意識由“弱”到“強”“四大轉變”。
統籌“三方力量”,壯大科技人才隊伍。鎮安縣健全縣鎮村三級科協機構,吸納醫院院長、學校校長、農業綜合服務站站長“三長”兼任科協副主席,實現了基層科協組織全覆蓋;聚合科技特派員、產業專家顧問團、專家工作站等方面151名科技人才駐點興農、入企興業,重點圍繞產業、教育、醫療等領域開展“一對一”幫扶、“點對點”服務;堅持黨委領導、行業管理、公開競爭、擇優聘任,優化專業技術人才崗位結構比例,全縣聘任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597人,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融合“三種方式”,精準鄉村產業服務。以科技特派員為幫帶主體,推動67名科技專家與124家企業、合作社、鄉村振興重點村結對幫扶,圍繞茶葉、板栗等重點產業開展科技服務和技能培訓。堅持需求導向、效果導向,推行“科技力量+行業部門+龍頭企業+產業基地”服務模式,加強技術人才供需對接,實現“靶向式”精準指導。圍繞良種選育、產品研發、鏈條延伸等瓶頸難題,強化校企、校地合作,強化技術攻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搭建“三個平臺”,提升全民科學素質。鎮安縣充分利用景區等優勢資源,采取以獎代補、共建共享的方式,搭建科普教育平臺,先后建成5個科普館、11個科普教育基地、20所科技教育特色學校,常態化開展科普教育活動,年均科普受眾超過10萬人次;堅持線上線下“雙線推進”,省市縣“三級聯動”,機關、學校、企業、農村、社區“五進協同”,扎實開展“科技之春”“三下鄉”等品牌活動,搭建科普宣傳平臺,構建了全領域行動、全地域覆蓋、全媒體傳播、全民眾參與的“大科普”宣傳體系;重點開設“室內課堂”“流動課堂”“線上課
堂”,搭建科普培訓平臺,著力
提升科技培訓實效。
強化“三項保障”,推動工作常態長效。鎮安縣將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范疇,每年預算財政專項經費200萬元、爭取項目資金300萬元,出臺《關愛關懷援派干部人才三項機制》,從組織、經費、服務等方面為科技創新活動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