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侯曉光)在柞水縣曹坪鎮馬房灣村的金灣灣公司現代化木耳篩選包裝廠車間,三條流水線有條不紊地生產作業,各式設備擺放整齊,功能分區明確。
此時,車間外的二號木耳大棚基地里,耳農正采摘著今年的頭茬木耳,熱鬧非凡。走近一看,黑壓壓的木耳俏皮地探出了小腦袋,在集體經濟的舞臺上譜寫耳農的心聲之歌,舞動產業的發展音符,跳出獨特的木耳之舞。
馬房灣村支書張國鋒說:“春季我們種了138萬袋大棚木耳,產干耳44噸,取得了有史以來的大豐收。春耳去,秋耳來,考慮到秋季溫度對木耳產量的影響,我們種植了45萬袋秋季木耳。管理上,一直嚴格按照早晨開棚、晚上閉棚,早晨和下午定時、定量灌溉的要求,當前已收獲頭茬干耳700公斤。在科學化管理下,我相信秋季木耳肯定會提質增量。”
小木耳種植熱情高漲,馬房灣村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發展態勢。
就在三年前,馬房灣村還是另一番模樣,村子發展慢,無目的、沒方向。怎么改變?怎么發展?這是擺在馬房灣村面前的頭等大事。恰逢各類財政涉農整合資金向深度貧困村大力傾斜,借此機會,2019年馬房灣村開始新建大棚,僅用了3年時間,96個標準化木耳大棚拔地而起,金灣灣木耳篩選包裝廠也初具規模。但由于設備不齊全、人員不完善,加上后續運營需要繼續投入很多,這讓渴望快速發展的馬房灣村陷入兩難。
“柞水縣財政局主動幫忙聯系,申請了20多萬元的產業幫扶資金,這下設備齊全了,技術人員到位了,運營資質也順利取得了。不僅產能提高了,年產值更是提升至439萬元。”張國鋒說,這真是雪中送炭,解決了馬房灣村的發展難題。
一耳興,百姓富。馬房灣村的經歷,是依托產業振興成功脫貧的典型案例,也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落實精準幫扶的一個縮影。
望著林立整齊的木耳大棚,駐村第一書記牛曉波一臉自信:“我們將繼續凝心聚力,全力打造木耳產業新高地,久久為功,優先發展農業農村現代化,走鄉村產業振興路,交出一份讓群眾滿意的致富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