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梅林海)近年來,柞水縣以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示范縣創建為抓手,深挖文化內涵、厚植文化土壤、培強文化產業,強力推進文化與鄉村旅游、生態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積極構建多元化、復合型、全域化的公共文化服務新格局。
健全機制強保障。柞水縣堅持以群眾文化需求為導向,將政府職能和群眾需求緊密結合,將購買需求和社會組織資源有效對接,健全黨委領導、政府管理、部門協同、權責明確、統籌推進的公共文化服務協調機制;成立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統籌指導、督促落實各項工作任務,形成了政府投入主導、公共財政支撐、社會力量配套、群眾廣泛參與、市場充滿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營造了政府部門履職、社會組織參與、人民群眾滿意的共贏局面。
建好陣地搭好臺。柞水縣持續加大公共文化投入,累計建成文化館分館8個、圖書館分館9個、鎮辦綜合文化站9個、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82個,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形成了以“文圖兩館”為核心、覆蓋城鄉的三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體系。通過國家公共文化云平臺,整合數字文化資源,實現線上“云共享”,錄播高清視頻《柞水船歌》3集,錄制古典舞、鋼琴等直播教學40余期次,開展線上文化活動150余次,服務公眾19萬人次,使群眾足不出戶便能享受最優質的文化惠民服務。
文化惠民潤人心。大力推進文旅強縣建設,精心組織“戲曲進鄉村”“文化進萬家”“書香柞水”系列文化惠民活動,傾力打造“舞動幸福·萬人健康”“送歡樂鄉村行”“文化趕大集”三個全省群眾文化活動示范項目,建立“預約+錯時+延時”同步、“點單+配送”并進、“政策+實際”結合等機制,累計開展文化展演200余場次、送電影下鄉793場次,惠及群眾30萬人次,保障了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實現了“服務時間無斷檔、優質服務無阻擋、群眾需求無掉檔”目標。
文旅融合創路徑。該縣立足文旅融合發展特色,持續擦亮“秦嶺閨秀·康養柞水”品牌,堅持以精品景區為核心、特色民宿為補充,連點成片非遺工坊、書香民宿、景區文化館,恢復重建的孝義文化體驗園開放運營,大型情景劇《孝義情》成功上演,谷子溝紅色教育基地建設項目加速推進,《魅力柞水》系列叢書出版發行,大型漁鼓山歌劇《紅色谷子溝》啟動排練,一系列特色文藝作品載譽而歸。深入實施非遺傳承發展工程,新建非遺陳列館,先后公布縣級非遺39項,申報市級非遺22項、省級非遺8項,推出柞水非遺文創產品60種,“杏坪皮紙”“柞水漁鼓”和“柞水十三花”列入陜西省非遺扶貧工坊項目庫,全面彰顯柞水非遺文化魅力,開啟了文旅融合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