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大身體小,趴在電腦前的怪物——這是人類的未來嗎?
或許是一種揶揄,拜一部同樣題材的電影所賜,當下最熱的詞怕是“世界末日”了。不少年輕人的表現像極了喬治·威爾斯所描繪的狀態:自稱“宅一代”的他們終日閉門不出,躲在計算機前,在網絡上找尋有關到底有沒有末日的證據,乃至逃生的方法,恰是活靈活現地演繹著人類終將毀在自己手里的邏輯。
這并非聳人聽聞。在眼下的中國,這種圖景的確有變為現實的可能,中國青少年的身子骨每況愈下——來自教育部的一份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報告顯示,我國學生的耐力素質在十多年間持續下降,速度、爆發力和力量素質呈階段性下降,超重與肥胖檢出率不斷增加……
還有一個更為嚴重的現象,從2007年開始,教育部要求各省上報每年的體質健康監測數據,然而,每年的上報率都不足50%。與反映學習情況的成績單相比,反映體質狀況的體質測試單,卻像體檢報告一般成了很“私密”的數據。換句話說,當下中國青少年的體質情況究竟如何,還沒有人能說得清楚。
相應地,社會上能看得見的是,一則則有關大學生因長跑而猝死、因軍訓而站不住、因操場上開大會而暈倒的新聞,以及那些高校迫于輿論壓力而取消運動會賽場上長跑項目的決定……
在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的期待中,要想達到2020年建成人力資源強國的目標,最遲到2015年前后,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就應出現“止跌回升”的拐點。他的底氣來自于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體育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意見》。這份文件對加強學校體育工作作出了力度前所未有的部署:力爭到“十二五”期末,學校體育場地設施總體達到國家標準,初步配齊體育教師,基本形成學校體育持續健康發展的保障機制;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建成科學規范的學校體育評價機制。文件要求:“各地要結合本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找準學校體育的突出問題、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特別是要在確保學生鍛煉時間、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落實政府工作責任、完善學校體育政策體系、實施學校體育評價制度、改善學校體育辦學條件等方面確定發展目標,逐年分解落實任務,以縣為單位編制加強學校體育三年行動計劃”。其隱含的時間表,也指向了2015年,就是要用三年的超常努力,來逐步扭轉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連續25年下滑的勢頭。
網吧誤國:民族復興能靠宅男宅女嗎?
從孩子娛樂方式的變化,就可以看出喬治·威爾斯的預言與現實趨勢驚人的一致。
在城市里,陪伴孩子們的早已不是毛絨玩具和鐵皮青蛙,而是電腦、手機、iPad等“電子保姆”;在農村,孩子漫山遍野玩耍的場景也是上個世紀的舊事,取而代之的是學校周邊爆滿的網吧。在中小學,眼鏡越來越早地爬上了孩子的鼻梁;在大學,校園里經常是靜悄悄的,一個宿舍的同學不說話,也不一起活動,而是坐在各自的桌前,用QQ、微博、人人網進行交流。
教育部2011年發布的《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顯示,我國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在繼續上升,并出現低齡化傾向,7~12歲的小學生近視率有四成,13~15歲的初中生近視率近七成,兩個數據均比2005年增加了約9個百分點;16~18歲高中生的近視率則有近八成,比2005年增加了3.18個百分點。
對這樣的數據,一位教育局干部一點都不感到意外:“即便每天都鍛煉,回到家中就鉆到書桌前,死盯著電腦,周末繼續補課,面對的依舊是電腦,近視率還會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