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月來身陷“借公益斂財”質疑的李亞鵬,最近隨團自費在英國訪問。他不僅考察了慈善機構及社會企業,還于4月4日接受了BBC英倫網的專訪。談及嫣然基金面對的風波,他表示這一切終會過去,并承諾為了女兒將終身不退出嫣然。
兩天后,李亞鵬在微博中記錄:“第五站參觀BBC并接受訪問……辨訪也被提到嫣然風波,我說嫣然八年來一直在陽光下成長,偶遇霧霾,終會有晴天,政府在積極推動民間慈善。采訪后她們說很驚訝沒聽到抱怨之辭,呵呵,在外人面前,咱中國人那點小心思,你懂的。”
不過,眼尖的網友發現,BBC英倫網與BBC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李亞鵬在微博中只強調“參觀BBC并接受訪問”,并附上大量在BBC參觀的圖片。而從網絡資料可以看到,BBC英倫網類別屬于“中文媒體”,是“以展示現代英國、教授現代英語為宗旨設立的網站”。這次采訪李亞鵬的記者子川,也曾采訪過許多華語娛樂界明星。
談風波
“北京有霧霾,但是終會有晴天”
對于近幾個月的“嫣然風波”,李亞鵬在受訪時這樣解釋:“首先,正由于中國的公益領域發展處在初級階段,公眾對這個領域的法律法規常識缺乏了解。其次,在一個自媒體極度發達的網絡時代,可能會有一些人發表一些不負責任的言論,又因為我曾經的明星身份,更加助推了這些言論的傳播。”
李亞鵬承認,這些負面新聞對于嫣然有一定的影響,但他相信終會雨過天晴:“這個事情確實在一個階段內給嫣然基金帶來一些困擾和工作上的困難。但是,從更大的范圍來看,嫣然基金已經成立8年了,其中有7年多的時間里都是在陽光下茁壯成長。縱觀嫣然的發展,在最近兩三個月內我們經歷了一些‘霧霾天氣’,我覺得是非常自然和正常的。我經常鼓勵團隊的一句話是:‘北京有霧霾,但是終會有晴天。’”
李亞鵬受訪時還透露,這件事之后,曾有捐贈人朋友提議,讓他“在適當的條件下應該慢慢撤出公益領域”。不過,李亞鵬稱因為女兒的緣故不愿撤離:“我相信捐贈人是出于善意,因為可能在某種特定的環境下,公眾人物的身份可能既有利于公益機構的發展,但同時也會增加公益機構遭受非善意攻擊的可能性。但無論如何那只是一個形式問題,因為從某種角度而言,我一生也不可以退出這件事情。因為嫣然是為我女兒所設立的,她終生都是我的女兒,所以這種承諾不會像商業項目那樣有所改變,而是一件終生都要做的事情。”
談進展
“審計已結束,并沒有任何瑕疵”
談及嫣然天使基金的審計進程,李亞鵬表示,目前審計已經結束,且“沒有任何瑕疵”。不過他也聲明,完整的調查報告仍沒有完成,有待公布。“而有關書院中國發展基金會的調查中,證據顯示,到去年的節點為止,所有的捐贈都是來自我一個人的,一切的指責均告不成立。”
李亞鵬由此將話題延伸到中國的慈善事業,他表示自己總體上是樂觀的:“雖然有郭美美事件,雖然也有類似最近的嫣然風波,但是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些別的數字。比如,當8年前我剛剛發起嫣然基金的時候,我身邊可能很少有人對公益機構有多大的興趣,更不要說去創建這種機構。七八年過去了,我切實感受到,有很多朋友開始向我咨詢關于公益機構的問題,也開始考慮創建屬于自己企業或者家族的基金會……從大的層面來講,我相信公益事業在中國會有很大的發展,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一些不和諧的聲音是必然的。”
說起這次英國行,李亞鵬感觸良多:“和經濟發展一樣,公益事業在中國還處在初級階段,尚有大量的空白有待我們去認識和發現。”不過,李亞鵬認為,中國的慈善體系有著自己的模式,不應照搬西方:“我發現即使在英國這樣一個非常成熟的公益體制之下,各個機構依然面臨著各自發展的困難。今天社會企業在中國還處在非常初始的階段,但是在未來我們是不是要放棄以前所有慈善的方式、照搬社會企業的概念?這一次的考察已經給我一個非常清晰的答案,就是‘不是的’!不同的項目應該選擇更加適合它的公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