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電影產業飛速發展,票房迭創新高。然而,紅火的背后,卻有一只偷漏瞞報票房的黑手。據統計,每年的票房數據都比實際情況要“縮水”10%左右,偷漏瞞報現象也成為業界的潛規則,并嚴重影響了國家的財稅收入與創作者的積極性。
日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電影院票務管理系統技術要求和測量方法》和《關于加強電影市場管理規范電影票務系統使用的通知》,此舉被視作打擊偷漏瞞報票房現象的重拳。然而,痼疾存在已久,要根除并非易事。電影票房能否不再“縮水”,還需拭目以待。
每年的電影票房比實際數據“縮水”10%左右
2013年,全國電影票房達217.69億元,全國銀幕總數超過1.8萬塊,相對于2003年電影產業化改革前全國票房不足10億元、全國銀幕總數不足2000塊的水平,中國電影市場發展的速度令人驚嘆。但是,217.69億元并非中國電影票房最真實的數據。業內人士表示,由于影院偷漏瞞報票房現象的普遍存在,每年計算機售票系統統計的全國電影票房比市場真實數據“縮水”達10%左右。這意味著,2013年全國電影總票房遠不止217.69億元,而應為241.88億元左右。
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規模保持每年30%左右的增速,影院偷漏瞞報票房行為對產業和市場的負面影響也越來越大。票房不僅是影院、院線與片方、發行方分賬的依據,也是影院上繳國家5%電影專項資金和3.3%營業稅的依據。在“縮水”的票房面前,不僅電影專項資金和國家財稅收入打了折扣,片方、發行方的經濟利益也會受損,最終對產業和市場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嚴重影響。
據了解,我國凡是加入院線進行商業運營的電影院,都必須安裝計算機售票系統。除二級市場包場放映外,目前的票房統計主要以計算機售票系統為準。為了規制該系統的使用,原國家廣電總局2005年出臺了《電影院計算機票務管理系統軟件技術規范》。此次發布的《電影院票務管理系統技術要求和測量方法》是對2005年的《技術規范》的首次重大調整和修訂。與2005年頒布的規范相比,新標準完善了系統售票服務與管理功能,并利用技術手段實現了國家平臺真實有效地接收影院所報數據,同時還在原有備案準入的基礎上增加了影院安裝驗收、使用抽查等措施,確保影院規范使用票務系統,杜絕雙系統偷漏瞞報等行為。
隨后發布的《關于加強電影市場管理規范電影票務系統使用的通知》則強化了對票房軟件市場準入和市場應用的管理,加強了行業監管力度和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
偷漏瞞報成潛規則,片方不得已下血本自行“監票”
近年來,影院偷漏瞞報票房現象屢屢發生,已成為業內人盡皆知的潛規則。有從業者發現,在每年票房產出最大的賀歲檔、春節檔等重要檔期,計算機售票系統顯示一些位于重要城市重要商業地段的影院放映場次居高不下,但票房產出竟然為零。一些影院為了減少電影專項管理資金和營業稅的上繳額度、縮小與片方分賬的票房基數,采取了銷售手工票或與影片不對應的電影票等手段,還有一些影院甚至安裝了多套計算機售票系統,將偷漏瞞報行為從人工化“升級”到系統化。
對于影院的偷漏瞞報,片方與發行方有苦說不出。一些規模較大的片方和發行方組織了自己的市場監察隊伍,安排人員蹲點監督影院售票。據了解,目前中影集團在全國的監票人員多達1000人左右,華夏電影發行公司的監票人員也多達800人以上。一位電影發行人員告訴記者,一般來說,片方付給監票人員的費用大約在每人每天80至100元,這筆費用對于一些中小成本影片來說,往往難以承受。而即使片方和發行方能夠承擔這筆費用,在一些三、四線城市,市場監察仍然鞭長莫及。一些監票人員甚至與影院勾結,從中賺取非法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