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雪豹》散發著偶像劇氣息
9月起,沉寂一年后的抗戰劇再次成為電視熒屏的絕對主角。隨著《戰火連天》《新雪豹》《我的特一營》《戰神》等抗日劇的相繼開播,觀眾發現,新一輪抗日劇不再有“手撕鬼子”“手榴彈炸飛機”等離奇情節,而都走起了偶像路線。
一味追求“賣相好”
《新雪豹》給觀眾留下的最深印象,不是殘酷的戰場廝殺,也不是激昂的家國情懷,而是劇中男女主角在戰火紛飛中永遠筆挺的軍裝和精致的妝容。有觀眾表示,與原版《雪豹》粗獷而不拘小節的人物形象比起來,《新雪豹》的最大變化,就是演員從內到外都散發著偶像劇主角的氣息。
無獨有偶,以臺兒莊戰役為題材的《我的特一營》,一條重要主線就是浪漫大膽的愛情戲碼,女主角動輒對男主角嬌嗔賣萌;偶像戰爭巨制《戰神》未播先火,原因是該劇集結了陳思誠、杜淳、嚴屹寬、王麗坤等當下炙手可熱的偶像演員。還有觀眾發現,部分抗日劇中的道具、場景甚至臺詞,并沒有如演員妝發般經過精心打磨;一些過于荒謬的情節,更是引來了社交網絡上的吐槽。
為了劇集“更好賣”
“電視劇承載了娛樂功能,追求賣相好看無可厚非。”編劇閆剛說,“偶像式抗戰劇”的提法,更多是營銷噱頭;選用偶像派演員、加大情愛戲份的偶像抗日劇,其實與之前武俠抗戰劇、懸疑推理抗戰劇并無二致。橫店影視旅游雜志社總編輯曾毓琳指出,多年來,抗戰劇一直是熒屏的寵兒。“但情節相對單一,于是有些編導就把言情、武俠、懸疑等情節統統裝進了抗戰劇這個‘萬用酒瓶’中。”《大西南剿匪記》的編劇海飛無奈地表示,在抗戰劇“更好賣”的情況下,許多電視劇制作方并沒有將更多心思用在作品的質量和細節上。“不少編劇抱怨抗戰劇難出精品,原因是中國電視劇產業制作仍不規范。往往有一個劇本大綱、一筆投資,就能搭起一個草臺班子。每天都在爭市場、搶時間,沒人愿意在細節上下功夫。”資深影視人謝曉虎說,現在很多抗戰劇無非就是把言情偶像劇的基本元素置于抗戰的背景下。“既然歷史背景在這種劇里只是一層皮,這層皮的細節自然不會太講究。”
切忌過度“偶像化”
一業內人士直言,抗戰劇擔負著歷史教育和傳播紅色文化的職責,部分抗戰劇過度“偶像化”,表面上獲得了可觀的收視率,實則弱化了劇本該承擔的教育意義。“在未來一段時間,抗戰劇仍是中國影視劇的重要內容。”導演金韜認為,抗戰劇的勃興,不僅緣于政策鼓勵,也根植于民間情感。偶像精神并非不能融于抗戰題材電視劇,但假如依舊舍本逐末、粗制濫造,不僅會給整個產業帶來無法彌補的負面影響,甚至還會誤導年輕觀眾。專家指出,想要扭轉這種局面,不僅需要創作者告別急功近利,還需要管理部門積極引導,更需要觀眾用腳投票,讓那些真正用心拍攝的抗日劇成為熱門、成為榜樣,才能使其擺脫“萬用酒瓶”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