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4月28日電(記者 郭其鈺)科研成果如何落地轉化?企業發展如何獲得更多科技支撐?在浙江省歐美同學會和浙商總會日前舉辦的“科學家+企業家”同心共富圓桌會議上,來自生命科學領域的科學家和企業家共謀產學研創新合作,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再到產業強的關鍵環節。
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下,生命科學尤為受到重視。當前,浙江正聚力打造包括生命健康高地在內的三大科創高地,集各種科技要素握指成拳,在強化創新驅動發展的同時,支持高效的協同攻關。
“目前浙江的生命科學發展勢頭良好,一方面依托于浙江大學醫學院的幾個附屬醫院,有豐富的臨床資源;另一方面生物醫藥產業有較好的基礎。”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董晨分析說。
其認為,生命科學領域的發展重在匯集人才,即面向全球招引和培養人才,同時這也是一個需要國際化視野、堅持國際化道路的學科。針對浙江的發展之道,董晨建議浙江應善于發揮民間力量,集成政府的體制優勢、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創新優勢和“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優勢。
作為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專家,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求是講席教授馮新華坦言,其在做基礎研究的同時,也很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夠得以轉化,推動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使科學研究服務于人類生命健康事業的價值得到更切實的體現。
“打造生命健康高地需要多方合作,尤其是要加大支持高校科研機構的基礎研究,因為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馮新華建議從資金和政策上支持具有系統創新能力和特色方向的新型研發機構,如鼓勵新型研發機構超越產品研發功能,布局平臺、體系、生態。同時可嘗試新型研發機構投資主體“多元化”,運行機制“市場化”。
“集智攻關無不成。”當更多社會力量自覺參與創新研發,意味著創新矩陣正在形成。
浙江省歐美同學會副會長、浙商總會副會長、貝達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丁列明回國后一直致力于創新藥研發,其團隊研發的靶向抗癌藥凱美納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過去一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上市的國產創新藥超過20個,數量逐漸與美國接近,不少創新藥已經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丁列明表示,從研發角度來看,中國新藥研發經歷了“跟蹤仿制”和“模仿式創新”階段,正邁入原始創新的新階段。
同時他提出,由于中國創新藥研發起步較晚,起點也不夠高,因此應進一步優化科技創新生態,促進協同聯動創新,鼓勵多方發力共同推動新藥自主研發。
當日會上,浙江省政協副主席周國輝表示,科學家在重大創新成果突破、創新策源能力提升、創新產業發展、科技人才引育等方面作用突出,企業家在助力經濟實力壯大、產業結構優化、發展韌性增強、發展活力迸發等方面貢獻巨大,雙方都是浙江需要依靠的重要力量。
“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事業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周國輝說,只有科學家、企業家務實開展產學研合作,才能真正實現應用基礎研究、新技術成果轉化,才能形成強大的生產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