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28日電 (記者 夏賓)在俄烏沖突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俄發起的一系列制裁引發全球關注,其中包括將部分俄羅斯銀行從環球銀行間金融通信協會(SWIFT)中剔除,該操作被看作是向俄投出“金融核彈”,如此殺傷力背后是美元霸權在“撐腰”。
SWIFT,1973年成立,是世界各地銀行用來發送和接收金融交易信息的平臺,也成為目前全球最重要的支付系統。SWIFT并非天生就為美國利益“站臺”,但隨著美元當上全球貨幣霸主,情況發生了變化。
據SWIFT統計顯示,國際支付中美元約占四成,國際貿易結算中美元占比超八成,在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下,SWIFT失去獨立性,被美元“挾持”著收進了美國的金融制裁“武器庫”。
華興資本首席策略分析師龐溟對中新社記者表示,長期以來,美國在全球貨幣體系中占據絕對優勢地位。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占比在60%以上,很多國家和地區的貨幣都與美元掛鉤,利率市場也跟隨美聯儲的利率政策進行操作,美元在國際交易中被大多數國家用作報價、支付和清算工具。
“美元在國際貿易中的支配性地位,美元的世界儲備貨幣地位,加上美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巨大的市場空間,賦予了美元特殊力量。美國以此影響全球經濟、貿易和國際格局,維護自身金融霸權和國家利益。”龐溟說。
對俄羅斯而言,美元“殺手锏”并不陌生,而俄羅斯也不是唯一嘗過美元霸權苦頭的國家。
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后,美國曾凍結俄羅斯7家銀行發行的50萬張銀行卡,并多次威脅將俄羅斯踢出SWIFT系統,俄羅斯盧布隨即大幅貶值,經濟受到嚴重負面影響。
龐溟舉例稱,2012年SWIFT曾將伊朗多家銀行排除在外達四年之久,直到2016年才重新恢復伊朗銀行會員資格。2018年11月,隨著美國單方面恢復和加強對伊朗制裁,SWIFT系統再次斷絕和伊朗多家銀行的業務往來。“美國政府這次單方面采取行動,還能迫使SWIFT緊隨其后,就體現了其金融霸權。”
他指出,對伊朗的金融制裁比貿易制裁的效果明顯很多,直接導致伊朗貨幣里亞爾以驚人的速度貶值,GDP多年以來均為負增長。
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梁海明直言,美國金融戰的制裁對目標國人民的傷害也極其殘酷。數據顯示,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對委內瑞拉進行的經濟制裁,導致2017年至2018年間該國出現4萬人的超額死亡。經濟制裁導致伊拉克數十萬兒童死亡。美國因制裁導致外國民眾超額死亡人數超過了二戰后所有戰爭死亡人數總和。
天下苦美元久矣。事實上,當美國揮舞著美元霸權的大棒時,美元的全球地位也遭到“反噬”,而設下“障礙”的美國最終可能會絆倒自己。
正如第56屆聯合國大會主席、韓國前總理韓升洙所言,金融史上支付方面的任何障礙都有可能改變現有的霸權地位。
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洪灝認為,如果西方的SWIFT禁令不留余地,歐洲與俄羅斯的能源交易只能去美元化,“那將是美元霸權瓦解的開始”。
“全球目前有三個非常重要的跡象,說明美元將可能由盛轉衰。”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說。
一是全球去美元過程已經開始,多國央行在考慮或已進行數字貨幣的研究和推廣,主要經濟體都在抓緊建立獨立于美元的結算體系。二是去美債過程已經開始,多個持有美債的國家近幾年出現拋售美債的情況。三是一些國家開始運回黃金,隨著美國經濟、美國疫情、美國大國信用受損,各國對美元的質疑愈益加深,紛紛開始從美國運回黃金。
龐溟認為,美國的金融霸權來源于美國的經濟實力及美元在世界范圍的流通性和穩定性、在世界上的儲值幣地位、在世界貿易的中心地位、全世界對美元的信任。然而,任何宏大的戰略部署都有其適用的空間性和時效性。“我們完全可以認為,如果世界各國都信任美元的開放性和流動性并依賴美元來結算,就是這個戰略最有效、最成功的時候。當世界上很多國家突然意識到這種開放性背后往往意味著對自身主權的束縛甚至損害時,自然會選擇逐步減少對美元的依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