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統戰人說統戰事)海特“掌門人”李飚:民營企業搞科研要有“十年磨一劍”精神
中新網成都5月8日電 (單鵬)“搞核心關鍵技術,一定要有‘十年磨一劍’的精神,要能沉得住氣,實實在在地在產業里面一點一點地發展。”近日,海特集團董事長李飚接受中新網采訪時表示,企業是科技創新主體,民營科技企業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海特集團董事長李飚。 王磊 攝總部位于成都的海特集團,目前在國內外擁有40余家分公司和子公司,業務覆蓋航空制造、航空維修工程、航空培訓、航空租賃等領域,是國內航空領域最廣、維修能力最全面的民營航空綜合航空技術提供商。
作為一家在航空工程技術和高端射頻芯片制造領域闖出一片廣闊天地的民營企業,海特集團創下國內多個“第一”和“唯一”:第一張非公有制的飛機維修許可證、第一家民營的飛機大修企業、第一家運輸飛機模擬機的制造企業、第一家獲得全球B737NG飛機客改貨STC的中國企業,唯一被工信部認定的飛機中小型發動機維修基地和再制造企業……
海特集團起家于航空檢測技術。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由于飛機檢測技術手段有限,中國民航公司從國外采購的飛機,每年要花費大量外匯進行維修保障,不僅成本高,而且維修周期長。看到民航業的“痛點”后,李飚與父親李再春在1991年成立公司,專攻航空檢測。在獲得相關維修許可證后,海特集團運用數字技術從事民用航空檢測,逐漸在民航業站穩腳跟。回顧這一發展歷程時,李飚表示,從最初的航空檢測技術到后來的飛機核心關鍵技術研發,海特集團一步一個腳印走得特別扎實。
2021年,李飚在海特集團三十周年慶上致辭。 受訪者 供圖“發展航空技術,這件事能切切實實為國家、為行業做一些事情,也正是我們公司的價值所在。”李飚說,1998年海特集團內部遇到一次嚴重分歧:由于公司經營良好、賺到了錢,一部分人希望投資房地產等項目“賺快錢”;而李飚與父親則認為,中國航空工藝與民用航空產業技術還存在不少短板,有限的資金應繼續投入發展產業。“這次分歧后,一部分人就帶著錢做其他的事情。我們則留下來繼續耕耘,為國家、行業和社會解決些問題,不斷挑戰航空技術的難點、堵點。”李飚回憶說。
多年來,海特集團大力投入研發。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9年三年平均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40.69%。截至2020年5月,海特集團申請專利總計507項,其中發明專利179項、實用新型專利313項,外觀設計專利11項;并掌握了多項非專利核心技術,取得有效授權專利375項。
在李飚看來,民營企業要保持創新熱情,而民營企業持續投入研發的前提是有力的政策支持。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李飚還十分關心如何為民營企業搭建良好的產業政策環境。“當前科技產品供應鏈受到制約,在航空科技等高科技領域,還有許多核心技術有待突破,這就需要產業政策環境為企業賦能,讓企業敢于投入,把短板和鏈條補起來。”
“改革開放已經40多年了,許許多多民營企業由小變大,還有一些民營企業已經在關鍵領域成為行業‘排頭兵’和創新典范,希望國家多給這些公司承擔產業發展重任的機會。”李飚如是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