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的突發疫情,讓大量企業和個人受到了較大影響,其中也包括外企。
自2002年在全國率先出臺鼓勵跨國公司設立地區總部以來,上海始終保持內地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最集中城市的地位。上海統計局顯示,今年一季度,上海全市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到位金額比去年同期增長17.8%。其中,第三產業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到位金額占比為97.0%。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15家,外資研發中心6家。這意味著,截至今年3月末,上海市累計設立跨國公司地區總部846家、外資研發中心512家。
那么,那些把地區總部或研發中心設在上海的外資企業當下是怎么考慮的?
投資計劃不變
“我們在中國投資的計劃不會改變。”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持續對中國項目進行投資,以及下一步繼續推進國產化進程,這些都不會改變。
作為法國最大的體外診斷公司,梅里埃近年來陸續把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設在了上海,并在長三角布局了生產基地。把中國視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市場的梅里埃,這些年在中國的投資不斷加碼,上海的疫情也更多被視為短暫的影響。
作為扎根中國的外資企業,亨斯邁是化工行業的上游企業,旗下兩家生產企業都在上海首批復工復產的“白名單”上。亨斯邁亞太區地區總部與亞太區研發中心均設在上海。
“疫情帶來的挑戰都是暫時的,我們已經積極投入復工復產并為全面提升產能恢復正常運營做好了準備。”亨斯邁集團聚氨酯事業部亞太區總裁潘律民告訴第一財經,2021年位于上海的亨斯邁集團亞太區地區總部正式升級為“投資型地區總部”。經過25年的發展,集團在華累計投資達150億元人民幣,中國不僅是亨斯邁集團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場,而且也是亨斯邁最重要的增長引擎之一。因此,扎根中國、持續與伙伴推動行業長期健康發展的計劃不會改變。
潘律民提出,亨斯邁亞太區地區總部與亞太區研發中心所在的園區從3月上旬起啟動了員工居家辦公的工作模式,而園區目前已入駐了首批復工員工,以研發中心工作人員為主,“研發人員需要實驗室的環境”。接下來,亨斯邁將在中國推出更多基于循環經濟的聚氨酯創新解決方案,以賦能中國汽車、保溫建材等下游行業的產業升級。
德國深度清潔專家卡赫,近年來把更多資源向中國傾斜,不僅在中國設立了銷售和制造“雙總部”,還決定在今年投資1億元打造全球首個高科技研發中心,進一步扎根中國。
卡赫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唐曉東也對第一財經表示,卡赫在中國的投資計劃不會改變,長期的規劃不會因為短期的疫情而改變。
挑戰亟待解決
雖然長遠來看影響是短暫的,但眼前的挑戰也不小。
尤其在4月份,大量企業受困于物流和現金流,業務幾近停滯。其中,梅里埃對部分地區的醫院曾出現了斷供。還好,全國物流以及供應鏈都在盡快恢復中。而梅里埃也在和上下游合作積極申請通行證,打通物流。眼下,他們還面臨倉庫缺人手的挑戰。
卡赫在全球有近20家工廠,中國工廠的本土化程度最高,設在江蘇常熟的工廠目前處于封閉式運轉中。唐曉東表示,疫情對消費者市場的信心帶來較大影響,另外由于卡赫有不少產品從海外進口,中國工廠的貨物以出口為主,倉庫和銷售團隊都在上海,因此在銷售與貨物流通上均受一定影響。接下來加快推進供應鏈的復工復產,恢復國內外物流通暢,對企業而言至關重要。
潘律民表示,閔行工廠已于近日復產,產能正在逐步恢復中,同時,由于閔行工廠是汽車行業供應鏈的重要節點之原材料供應商,他們也在加急處理汽車行業客戶的緊急訂單,整體復工復產形勢向好。
總體向好之外,亨斯邁也面臨不少亟待解決的難題。以亨斯邁閔行工廠為例,目前工廠有十多名員工,而復工復產通行證額度已近耗盡,包括人員離開小區返崗通行證與物流卡車通行證,維持較低產能狀態的工廠只能逐漸爬坡恢復。
“隨著更多企業復產,目前閔行工廠產能將不足以應對增加的產品需求,人員返崗與提升產能是迫在眉睫的問題。”潘律民說,生產所需的庫存原料也逐漸耗盡,是否有足夠的物流運力加以補充,同樣亟待解決。
總體來說,在復工復產的過程中,他們還面臨產業鏈上下游都亟待打通、物流限制逐步放開,員工換崗輪班問題等方面的挑戰。
根據亨斯邁的一季度財報,雖然面臨原材料成本上漲的巨大壓力,但通過調整定價仍然實現了利潤增長,整體業績在2022年開局表現良好。一季度,董事會將分紅提高了13%,較2018年同期增長了70%。2022年,集團計劃回購約10億美元股份。
其財報還提出,集團密切關注著全球經濟運行中的不利因素,但就目前的經營情況而言,預計二季度集團整體經營業績仍將保持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