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太原5月18日電 (記者 李新鎖)面對京津冀、雄安新區等產業轉移利好,山西做好了承接準備。18日,山西多部門從交通互聯、產業布局、生態修復等領域密集發聲,詳解“太忻一體化經濟區”(簡稱“太忻經濟區”)建設承接京津冀產業轉移集聚區策略。
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雄安新區建設如火如荼,山西如何搶抓機遇?去年,山西設立“太忻經濟區”,作為融入京津冀、服務雄安新區的橋頭堡。
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山西將從交通、能源、資金、人才等方面創造條件加快實現。
山西省太忻經濟一體化發展促進中心常務副主任金紅崗介紹,山西日前出臺《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創建承接京津冀產業轉移集聚區實施方案》(簡稱《方案》),依托產業新城和開發區構建“2+5+N”承接產業轉移空間布局,通過強化產業承載載體建設、加強重點領域產業承接、創新產業承接機制路徑,把太忻經濟區建設成山西承接京津冀產業轉移主陣地。
根據《方案》,太忻經濟區將實施“2+5+N”承接產業轉移空間布局。其中,“2”是省級重點打造的大盂產業新城和忻東新城;“5”是市級層面重點建設的太原中北高新區、忻州經濟開發區等5個開發區;“N”是縣級層面打造的特色產業承接產業轉移平臺,借此實現精準、有序承接京津冀產業轉移,避免同質競爭和資源浪費。
山西省發改委二級巡視員武東升介紹,太忻經濟區將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10大類77個平臺作為承接載體,通過全面提升開發區和產業新城承載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共建一批產業轉移合作園區、鞏固提升開放合作平臺,確保京津冀產業“轉得來、留得下、穩得住、能發展”。
此外,山西將學習借鑒其他地方先進經驗,建立產業轉移成本分擔和利益共享機制,建立產業轉移供需信息對接和磋商機制,探索“集群引進、整體開發”的組團招商模式。
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思路,太忻經濟區將聚焦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集成電路和半導體等八個領域,力求未來5年引進100家以上京津冀知名企業設立區域總部、研發機構和制造基地。
太忻經濟區在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京津冀—成渝主軸、京藏走廊和二湛通道”中處于節點位置,建設承接京津冀產業轉移集聚區必然要提升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
武東升說,太忻經濟區將加快推動“八縱八橫”高鐵通道山西段建設,形成以太原為中心、大西與雄忻高鐵為主骨架的區域鐵路網;推動完善貨運干線鐵路集疏運系統,強力推進鐵路專用線建設,暢通鐵路貨運集疏運網絡;鼓勵支線航空和短途運輸,加快推進地面交通不便地區、農產品主產區、主要旅游景區等通用機場建設,加快構建以重要鐵路和公路貨運場站、機場、重點物流園區等為主體,銜接無縫、功能完善、組織高效的綜合交通互聯互通體系。
近年來,京津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成為一個熱點話題。身處其中,太忻經濟區將在生態環境領域一體化施策。
山西省生態環境廳新聞發言人陸東表示,針對污染天氣和逐漸顯現的臭氧污染問題,山西將以太原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為核心,建立跨區域協調機制,全面完成區域內12縣(市、區)鋼鐵、焦化等超低排放改造。
此外,太忻經濟區將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通過協同治理,推動區域環境質量整體提升至山西平均水平以上。(完)